最近,美国联储局又向市场注入六千亿美元以刺激经济复苏。确实,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以来,美国已经祭出了一轮又一轮的救市方案。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失业率仍旧居高不下,可以说救市并不如先前所预期的那样顺利,这也直接导致美国总统奥巴马中期选举的失利。还记得2009年时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就曾呼吁“新自由主义的失败”,现在看来当初的呼吁似乎很具讽刺意义。当然我们并不能责怪陆克文总理的无知,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他对经济学和经济史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这次金融危机据说是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至于它的成因,人们首先想到了金融衍生品的泛滥,稍后又责怪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我想在自1987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内,从金融衍生品中获得好处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享受高收益的时候,没有人会责怪金融衍生品的种种不是,危机爆发后怪到这种不会说话的衍生品上,那也无可厚非。格林斯潘曾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在其任期内为美国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金融危机爆发后,却一棒子打到格林斯潘的头上,说他利率调得太低,我不知道此刻他在美联储的其他同僚是否会暗自庆幸:美联储是格林斯潘“一个人说了算”,不关我的事。
这让我也想到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弗里德曼的解释: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跟不上金融体系运作的需要,从而导致大量银行倒闭。这样看来,货币多发了不是,少发了也不是;看来只有让上帝来管理货币的发行,因为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们到底精准无误的需要多少货币。
众所周知,弗里德曼是一位经济自由主义倡导者,他主张货币的发行量应当同步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其实格林斯潘所做的就是这些,即为经济增长保持一个良好运作的货币环境。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了,你却把责任推到格林斯潘的头上,甚至还有人将格林斯潘看作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真是可笑之至。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经济自由主义的学说来看,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运作环境,货币多了,少发点,货币少了,多发点。就因为有这样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金融衍生品才有市场;因为金融衍生品的理论设计前提是法玛有效市场假说下的期权定价方程。事实也证明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期权定价方程对期权价格预测的准确度可以达到百分之90以上。如果美国真是一个干预过度的市场,期权定价方程能有这种效果吗?
自从亚当斯密倡导自由主义市场以来,自由市场在大多数时期确实是良好运作的,人们从中得到的好处已是尽人皆知。当然,经济危机是个例外。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第一次危机以来,经济中繁荣与萧条交替周期性波动使得诸如哈耶克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在二十世纪因此得以应运而生。但是凯恩斯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正确的市场干预来慰平经济周期,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的二十年中被许多国家奉为良方,并大行其道。但是,对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滞涨,凯恩斯主义却束手无策。正当其时,倡导自由主义学说的新古典宏观学派兴起。重新拾回的自由主义将美国从经济滞涨的泥潭中拉了出来。有意思的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期权定价理论也在那时出现(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论文发表于1973年)。这并非巧合。事实上,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自由市场的需要。正是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不幸的是,充斥着衍生品的美国金融市场在2008年却溃泄了。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除了金融衍生品的滥用说、格林斯潘低利率说,还包括资本-负债比失衡说和华尔街投行贪婪说。其中华尔街投行的贪婪说最为可笑。作为经济人谁不贪婪?自由主义市场的第一要义就是理性经济人的自私。至于资本-负债比失衡的说法,在早期也用于解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事实上,任何决策人都是以当时自身的处境来决策自己的投资行为的,你说他资本-负债失衡他会不知道吗?他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他才是当事人,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因为有利可图。事实上,就算让时间倒流回到过去,格林斯潘也一定选择低利率政策,那些经理人也一定选择资本-负债比失衡的决策,金融衍生品依旧充斥金融市场。为什么?因为这都是他们在当时所认为的最好决策。任何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他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形作出自己的判断。尽管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他们在当时的决策都错了,但事实却是过去所有人理性决策的总和在将来未必就是理性的。把您放回过去,您实际上也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纵然您不想选择这个决策,其他人的决策也会迫使您选择这个决策。
现在各国都在进行金融市场的相关管制,并大肆鼓吹凯恩斯主义。事实上,等到将来市场恢复到正常的轨道后,这些政府又会逐步的开放并恢复自由的金融市场。为什么?为了更高收益的需要。到那时,企业家和民众都会要求开放金融市场,而政府为了更高的经济增长也会放开金融管制。因为不管政府、民众或者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收益能够越多越好,他们会认为那时的决策是正确,而不管以后会不会出现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一个例子,它的成因被公认为是资本-负债失衡,但这并不会让美国的经理人放弃资本-负债失衡所可能带来的高受益的风险回报。
事实上,每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们总能抓住一种社会现象并将其效果放大,并认为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每个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抓住的危机中所显现的现象也不一,所以众说纷纭,但是他们却无法给出一种量化预测经济危机的方法。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无法克服经济危机了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就以美国政府而论,它在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经济危机呢?
本质原因是我们现有的经济理论无法定量预测经济危机。事实上,经济学家已经非常熟悉微观经济的运作机制,但却仍旧捉摸不透由这些微观经济体所组成的宏观经济体的行为。但这却正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症结所在。现在让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些,即朝向一个普通民众并不太关心的物理世界。微观世界有大量的微观粒子,它们的行为千奇百怪,尽管如此,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行为却服从统计规律。事实上,经济社会也一样,尽管经济个体的行为各异,但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宏观经济体的行为却服从统计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都必须发生改变。而这正是我在论文《Competitive market for multiple firms and economic crisis》(Phys. Rev. E 82, 036118 (2010))所尝试的一种努力。
我们的研究发现:竞争市场在均衡时服从统计规律;特别的是,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学家们理念中完美的理想市场,也是极端的竞争市场)将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方程。
物理学家众所皆知,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方程有一个奇异点,它将导致微观世界的原子堆积到能量为零的状态,这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既然完全竞争市场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方程,那么完全竞争市场岂不是也会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将导致大量的企业集聚在产出为零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均衡态。也就是困扰了人类近300年的经济危机。
为什么股票市场不稳定?因为金融市场是现实中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种市场,满足有效市场假说的极端金融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开始于金融市场崩盘的原因。不过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一定要社会趋于充分就业时,金融市场的崩盘才会导致经济危机。
当年凯恩斯主义为什么有效?因为经济危机是一种非均衡态,凯恩斯主义不过只是重新调整社会的产业结构并将社会强行拉入均衡态。但是我们的理论表明,对于均衡态,政府干预越多,市场效率会越低,此时的失业率当然会越高。而政府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只能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是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在二十世纪70年代给美国带来经济滞涨(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的原因。现在,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也一样,危机后长期的政府干预只能导致经济滞涨!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卢卡斯的新古典宏观都支持自由主义,因此它们能在二十世纪70年代顺应时代脱颖而出,为消除滞涨发挥异乎寻常的作用。但是随着自由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在1987年后的美国金融市场已经非常完善,几乎满足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可以说,本世纪初的美国金融市场已经趋于完全竞争,此时的金融市场是一种极端膨胀高效的市场。特别是由于世界技术创新的乏力,边际劳动资本回报越来越低,并于2006年左右美国失业率达到最低,即充分就业。
这就满足了我们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条件: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
经济危机因此而爆发!
为什么以前的经济学家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无法理解经济危机?因为他们总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高效市场,却不知道正是完全竞争市场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完全竞争市场的出现意味着潘多拉魔盒的打开。
那时候的经济学家从没有仔细想一下:为什么经济危机总是爆发于经济极端高涨高效的金融市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那就是他们研究了近两百年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学家们一直为这个世界没有出现完全竞争市场而感到遗憾,其实他们不用遗憾,因为他们自从1825年开始就已经见到过很多次了,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前的市场状态。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在现实中很难出现,就算是在高效的金融市场中,因为有交易摩擦、垄断、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会频繁出现的原因,因为要形成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很长时间的自由市场的累积。
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域中,天地之间都是纯白色;此时,人们需要找一个不同颜色的目标作为分辨物,否则,这个人会因为雪盲而失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人们面对清一色的同质产品时,也会因为盲目而疯狂;比如,在股票市场进入牛市并且每只股票都看涨时,人们买任何股票都没有区别,在长期的情况下,人们会因为盲目而疯狂的抛股,从而导致股票市场崩盘。
自亚当斯密创立自由经济学说,到马歇尔完成古典经济学说的近两百年里,经济学家们完善着自由市场的教条,并发现了完全竞争的结构;但是却没有看到这种他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市场在长期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点。凯恩斯运气很好,尽管他的理念有错,但对于经济体的非均衡态确实是几乎唯一的疗法,他赶上了时代。后来凯恩斯的错误在均衡经济体中凸显无疑(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涨),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等人因此应运而生,重倡自由主义。但是自由主义市场的极端就是完全竞争,现代经济学家们的迷惑本身就是一种悲哀,所以他们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中无能为力,他们只能保持沉默。
然而,就如我在最近的论文《How to predict and avert economic crisis》(arXiv:1010.5154)中所总结的,为了预测经济危机,政府所需要把握的只有两点:1. 金融市场是否趋于完全竞争。2. 社会是否趋于充分就业。相关的实证研究可以在搜集到可信的数据后进行。
既然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完全竞争,那么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呢?这一点显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的建议是在经济步入正轨后需促进垄断竞争市场的发展,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就是产品极具差异化的自由市场。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增加公众对市场上每种商品或者资本的辨识度,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延长企业新研发产品的专利期,防止同行在中短期进行模仿。
如果经济危机发生了,怎么治理呢?经济危机是一种非均衡的状态,如果寄希望于它自动恢复均衡,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之低。因此政府引导将是最重要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凯恩斯主义是可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增加新的投资产业去吸收相应的劳动力,从而提高公众的购买力,并因此而带动原始产业的正常运转,使得经济重新进入均衡的正轨。但是一旦市场恢复到正常的秩序,政府必须马上退出对市场的管制,否则进一步的管制必定在长期导致经济滞涨。其实这好比幼小的树苗需要被套上辅助其生长的木架,但一旦树苗长成型,就必须撤掉辅助的木架,否则反而会影响树苗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