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破解量子迷雾
佛学认为,连续生灭的分别识,迷失了我们的本体。我们的本体,佛学中称为真如,或法身,或阿赖耶识,是具有无限潜能的。用现代科学的术语,则是具有无限的能量和无限的维度。由于起了无明妄心,进而产生分别识,由是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意识和末那识,末那识相当于现代的潜意识。知觉系统使我们产生了四维时空的幻象,而对幻象的执著,使意识产生实有的感觉,这种感觉被写入末那识,而末那识又写入阿赖耶识。因此,无限潜能的阿赖耶识被自我产生的幻象束缚。
所谓的光,只是连续生灭的心识所产生的幻觉,而粒子、物质等实体,只是分别执著心中的相应显现。对于任何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去追究现象后面的规律,但所有的规律都是建立在连续生灭的幻象之上,并没有一个象柏拉图所想象的纯粹规律和理念的世界。我们常常以为,这个世界如此有规律的运行,一定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然而这一美好愿望,是建立在有一个客观实在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科学家潜意识中认为,现象世界,有一个本质,而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去找到这个本质。这个本质披着一件叫做大统一理论的华丽外衣。如果世界的确是客观实在的,不因我们的观测而改变。那么,这样的大统一理论就一定能找到。但是,延迟选择实验和阿斯派克特实验,以及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尖锐矛盾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科学家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观念,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其实是可以在一个新的系统上得到统一的。我们经常说要量体裁衣,从佛学的观点看,现象界的本质是空,所以体已经没有了,大统一理论这件华丽的外衣我们暂时用不上。丢了这件表面华丽的外衣并不可惜,我们很快将会拾起一件缀着夺目明珠的外衣。
我们暂时抛开钟爱的客观实在性,看看佛学有没有办法统一这两个看似尖锐冲突的矛盾,如果不行,我们再重拾起来也不迟。
我们认为宏观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因为宏观世界的运行看起来稳定而有序,我们根据经验和规律就可以推算出可以验证的结果。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中,选手向箭靶射出一支箭,这支箭将会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奔向靶心,如果选手水平够高,那么可能命中九环或十环,若发挥失常,顶多一环或零环。可是如果这支箭遵循量子规则,结果就会很吓人:箭一旦发射,我们马上就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看台是环形的话,看台上任意一个观众都有可能被箭命中,我们完全不知道哪个观众会如此幸运得到这支箭,我们只知道某些位置的观众“中奖”几率会大些。
同样的一个世界,就因为宏观和微观的观察角度不同,为何差异如此巨大?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作者:zrming 回复日期:<?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2008-8-2 8:14:14
|
|
前面我们说过,普通人是处在分别觉的层次上,而现象界却是建筑在我们本体极细微的分别识之上。我们无法感知到那种细微的生灭,因此我们所感知到的宏观现象都是连续的。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图像其实是电子不断打在荧光屏上不断生灭的光点,但我们的分别觉分辨不出,因此意识中产生的就是一幅连续运动的图像。
当我们去探索亚原子粒子世界时,往往仍然带着对宏观现象的固有思维,认为微观亚原子世界也应该是连续的。特别是当看到粒子在云室中的轨迹,或者感光屏上一个个小亮点时,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看法。然而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粒子这个概念,是我们将宏观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生搬硬套到分别念或分别识层次上的一种违法乱用。在宏观层次,粒子的概念包括刚性的、连续的等性质,这种性质用在分别觉层次没有问题,但亚原子世界是我们分别念和分别识层次的现象,用粒子等概念就完全不适合。任何基于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用在亚原子领域都是人们的臆测,那么应该用什么概念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字典里找不到一个概念是合适的,甚至“概念”本身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我们基于宏观分别觉层次的产物,我们很自然会将宏观现象中的性质与这个概念挂钩,一旦任何一个概念进入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在宏观领域训练得极为发达的想象力就会构思出一幅所谓的微观亚原子世界的场景,而这种场景只不过是我们想象力的结果。与真正亚原子世界的场景也许大相径庭。这样的场景作为娱乐还可以,可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描述亚原子世界了吗?
当然不是,有一种语言——数学语言,勉强可以胜任,我们的物理学家其实一直在运用这种语言。量子理论取得的所有成功,可以说除了人类灵感的迸发,剩下的应该都是数学的功劳。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言,也正是这种高度抽象性,让数学语言描述亚原子世界成为可能。数学公式并不给人提供任何想象,您如果根据数学公式产生出了什么联想,那不是数学的错,只能怪您自己想象力太丰富。
同样的,当波函数推导出来的时候,人们为怎么理解它而绞尽脑汁。是带波包的粒子还是具有粒子性的波包?是粒子的波动路径还是波动的粒子几率?从佛学角度看,不管粒子还是波,都是宏观分别觉层次的概念,用来描述亚原子世界都是不合适的。最合适的仅有这个函数本身。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亚原子世界呢?
亚原子世界的本质和我们宏观世界的本质是一样的,是绝对的虚空。然而我们却感觉不到虚空所在,是因为我们执著于无明生灭产生的幻象,幻象是波函数在真如本体中的投影,投影的方式不同,所显现的幻象也就不同。如电子双缝实验中,整个双缝实验装置就是一种投影方式,这种方式产生出双缝干涉图案。如改为单缝,则又是另一种投影方式,这种方式就产生衍射图案。您如果要去揣摩粒子是如何知道双缝变单缝的,这是一种徒劳的臆测。请把粒子的概念从意识中驱除出去,当我们说粒子时,就表明这已经是波函数的一种投影了。任何一种有形的概念都表示了一种波函数(这里波函数是抽象规律的代称)的投影,粒子或其他实体概念是我们对宏观世界现象的一种代称。这种代称为宏观世界现象的描述提供了一种方便,实际上宏观世界的任何事物也同样是波函数在真如本体的投影,这种投影是时刻生灭着的分别识所产生的幻象,而不是实际的存在。前面说过,这种概念在宏观领域生效,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处于比较粗放的分别觉层次,根本感觉不到现象后面的本质。因此,我们知道了,佛法里只有虚幻的现象,没有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客体。所有的现象都是自身无明分别识的产物。
我们长久的习惯了形象思维,也许很难一下接受脱离了形象该如何思维。事实上,也许只有数学家在演算数学公式的时候才可能脱离形象思维,生活中的我们,又哪有一刻能脱离形象思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