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质量体,它不可避免地处于一个本底引力场中, 它的表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个本底引力场的影响。由于这个本底引力场是宇宙中所有物

http://www.unc.edu/~hagmhsn/homepage%20files/my%20life/my%20hypotheses/wlx.htm


信息宇宙场论


 


物理学中有一件让其十分尴尬的事:“参照系” 虽然在物理学中出现了无数次,但却没有一次有着其明确的定义。在相当多的场合中,“惯性参照系”只能被循环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宇宙中客体和一个虚无中的客体是没有区别的,人们在研究物理学时并没有将广漠的宇宙和宇宙中存在的无数星体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中,我们所观测到的物理现象以及表述这些现象的物理定律与这些星体的存在与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理论上讲,电磁场同引力场遵循相同的规律,但是在客观世界中,电磁场作用物同引力场作用物并不总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同为平方反比率控制,太阳系就同氢原子不同,太阳系中九大行星轨半径遵循波德-提丢斯规则,而氢原子中则为玻尔规则。这并不仅仅是由于客体的大小所致,而是因为宇宙中万有引力同电磁力有一重大差别,即万有引力总为吸引力,而电磁力则同时有吸引与排斥。理论上讲,电磁力也是一种长程力,可以作用无限远。实际上,由于宇宙(至少是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是中性的,电磁力总是在不太远的距离后消失于背景中。对于质量体,它不可避免地处于一个本底引力场中, 它的表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个本底引力场的影响。由于这个本底引力场是宇宙中所有物质共同的贡献,所以称之为“宇宙场”,又因为,我认为正是这个场左右了我们所观测的物理现象以及我们因之而发展出的物理定律,正是这个场给了我们信息,所以称之为“信息宇宙场”。


 


假设1:惯性质量(m)不等于引力质量(M),引力质量是物质的内廪量而惯性质量则是物质的观测量,即引力质量与观测者所处的状态无关,而惯性质量则同其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有关。宇宙中各客体的引力质量以及它的密度决定了信息宇宙场的强度。


假设2:惯性参照系是指处于各向同性的宇宙信息场中的参照系,即其中的观测者会测得没有方向性优势的宇宙信息,而非惯性参照系则指处于各向不同性的宇宙信息场中的参照系。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参照系,它比其它参照系更优越,它就是惯性参照系。


假设3:宇宙信息场可用二阶可导的波函数来表示,物理量用算符表示,物理量的测量值可用以下公式表示,且有 ψ=Fψ。



 


对于处于引力场中的观测者,其可测得引力源方向的信息量比其它方向的多,所以,其中的表观所得物理定律应进行信息量各向异性修正,所以上一公式中分母的积分为参照系自身的修正项。


 


考虑到宇宙的演化(现在公认的是膨胀宇宙理论),信息宇宙场的强度会逐渐变小,因而,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和“最初三分钟”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可以肯定一点的是随着本底引力场强度的减弱,我们观测到的万有引力常数会逐渐变小。


 


推衍结论:引力场左右的物理定律之所以不同于电磁场左右的物理定律是由于有本底引力场的存在,如果有一个强的本底电磁场的存在,那么我们会观测到的最简单的电磁现象如氢原子的光谱便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也许就是类星体奇特大的红移的一个原因吧(想象该类星体是一个有强本底电磁场的星体!)。


 


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人们认为质量体(所谓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物质)和辐射体(所谓静止质量为零的物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我认为物质是质量和辐射的综合体,这两种只是在其不同表现而已。物质的运动表现出其质量与辐射的相互转换。爱因斯坦的E=mc2将这两种表观形态联系起来,我将引入一个映轴坐标图来表示。


 



 


这是一个平面直角坐标图,横轴代表质量,纵轴代表辐射,由于辐射不存在正反之分,因而纵轴设为映轴(所谓映轴是指该轴无正负方向之分,于原点两侧的两半轴是等同的),横轴正向为质量,负向为反质量,四个象限中任一点的纵坐标值与横坐标值的比值为辐射参数,用来表征物质逼近于辐射形式的程度。为了统一起见,我们以能量的平方根作为坐标轴的单位,那么任意一物质均可表示为a+bi (注:i可以认为是虚数单位,也可以认为是值为1的符号)。物质的物质量为物质点与原点连线矢量的模即:(a2+b2)的平方根。我们所谓的质量体在其静止的时候在该坐标图上处于m坐标轴上,而其物质运动时,物质点将在纵轴方向上上升,(a2+b2)将逐渐增大,其物质量也将逐渐增大。


 


(大致成型于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