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wenxuecity.com/kghy/3095034.html
中国和印度文化当中的parenthood,都有很强的interventionist mentality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与上一代人抗争,是贯穿亚裔成长的一部分。抗争不过,也就是遇到了强势的父母,就只能顺从,最终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彼之蜜糖 吾之毒药。
在有些人看起来是“平庸的人”,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人人羡慕的“成功典范”。是能够以此为题写出一本书,卖个几百万册,收割一波智商韭菜。
当年,是一所位于四川的民营高中老板,为了打开这所学校的知名度。现如今,则是一个菲律宾华裔女性移民,为了让她自己打入美国白左主导intellectual mainstream这个圈子。因为她觉得从她自己的人设来看,“少数族裔”,“亚裔”,“移民一代”,这是何等完美的人设啊,就差临门一脚了。既然千里迢迢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为何不再向前多迈出这么“一英寸的步子”呢?
Gbdjw,我是非常赞同你的。因为,要去结识陌生的人,是给自己提供一个社交锻炼的机会,以及锻炼社交技能,这在长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又同时是赞同你儿子的。因为,要好的玩伴,是一辈子都难遇到的。只有在玩的年龄,才会有玩伴。当过了玩的年龄之后,就不可能再会遇到玩伴。
另外,就是美国大学里,dorm selection,貌似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雷区。之所以说“不大不小”,是因为这个事“可大可小”。
因为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以种族划分族群的社会。在大学里,会遇到许多陌生人。而你有可能会被陌生人欺负,有的时候,university dorm是一个安全地带。说白了就是,你要给欺负了,可以跑回宿舍躲在里头哭。
可问题是,如果你的舍友,是你所不熟悉的人,根本就无法同情你的处境和遭遇,那特么就尴尬了。
还有就是,跟“陌生人”住一个宿舍,说不到一块去,玩不到一块去,反而还会成为被取笑和欺负的对象。这就更尴尬了,你连躲起来哭的地方都没有。
因此,作为少数族裔的亚裔,上大学喜欢抱团住一个宿舍,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以种族划分人群的美国社会的认知与观感,以及对陌生人的恐惧。
这种“对以种族划分人群的美国社会的认知与观感”,是亚裔第一代移民所完全没有经历过,而且也无法理解与想象的,只有土生美国亚裔二代在成长过程中,磕磕绊绊才学会的深刻体会与人生经验,这样一种独特的亚裔代沟。
几乎所有的一代亚裔移民,都是来自原来国家的主导族裔,对于少数族裔的经历,可以说是完全一片空白。这些人觉得,遇到陌生人,想说话,你上去搭讪不就行了么?不喜欢,别理他不就行了么?
而作为少数族裔的世界,绝不是“喜欢就上去搭讪”,“不喜欢就别理他”,这样非黑即白的,真的不是这样的。being the receiving end of microaggression because of reacial reason is part of their day to day life till the level that they take that as normal。
我估摸着,Gbdjw你儿子的那个小印朋友,脾气比较软弱一点,妈比较强势。
理由很简单,你反过来想嘛,你儿子敢反抗你,而你儿子的那个小印朋友,连妈妈都不敢违抗。
既然条件都列出来了,因为:
A>B,C>D;B约等于D
所以:
A>C,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last but not least, the job of being a son should not be all about how make his mum happy.
sometimes turth hurt, you know......
从一个直男癌的角度上来说,你儿子只要不是因为搞基的原因,跟那个小印等几个高中好友在一起就行了。否则,就不是让人着急,而是要让人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