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k 'N Load ready.....fire!《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火

来源: 五星红旗永不落 2013-06-01 08:44: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83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五星红旗永不落 ] 在 2013-06-01 18:02:4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看《合伙人》,再看《致青春》简直就是个杯具啊,杯具,差点看的岔气了。

《致青春》还没开始,刚刚上开场字幕的时候,就让人猛然一惊:制片人,陈蓉。

沃靠?!立刻按暂停,上网一搜,果然是“那个”陈蓉。大家都懂的,无需提醒。
牛B,牛B,真牛B。这年头,啥人都开始玩电影了。我这样消息不灵通人士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个行当要火,或者说,已经开始火了。当阿猫阿狗开始涉猎这个行当的时候,这个行当开始迅速繁荣和崛起。
当红电视主持人嘛,呵呵,过往总是很八卦很八卦的。没见过她本尊的,看《爱情公寓》就知道了。无论是表演还是主持人,都是不错的。当然,坊间(包括我在内)最关心的,还是她和当地政界的八卦绯闻。

而《合伙人》的制作人是老牌电影制作人韩三平(也是我看这部电影主要原因),中影集团掌门人。中影在03年前可是有着50年垄断影片进口,10年大片分账的历史。与其不是一个档次的,也注定了这两部电影不是一个档次。因此,这两部电影毫无任何可比性。就好比黄埔系的国军德械王牌师和当时共军敌后某娘子军,完全不具任何可比性。

这两部电影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一个是男人剧,一个是女人剧。一样的起点,开始时一样,然后分叉,殊途,不同归。

《致青春》的剧本,简单概括就是:“内心充满小女人情怀,女屌丝强势逆袭。想飞的很高,飞呀飞,飞呀飞,飞起来后渐渐变感到很无力,最后落在枝头的故事。低头看看确实比起飞前要高,低头看看离地三尺六。”

《致青春》女人剧的痕迹很明显,而且,说其是电影,实际上是话剧的表演和台词+还能让人接受的韩剧桥段。看着看着突然觉得特文艺,无论是台词,还是演员的表演。后来才发现,这特么就是一电影版舞台话剧。我就不以电影眼光看了,切换成看话剧模式,同时关闭了感觉神经以及逻辑思维,否则一分钟都看不下去。

和《合伙人》一样,入戏很快,国产电影终于开始学着讲故事了,热泪盈眶感谢上苍。难道说,国足有望出线了?

因为考虑到是女人剧,你非要说剧情或者场景有bug,纯属在鱼尾巴里挑刺,随便挑,有的是。一个个挑BUG的人,即无聊又蛋疼,此处一笔带过。

先说明显的败笔
第一: 这是一部主要讲女人故事的电影。三个女的的剧情,整合度非常低。可能现实就是这样,可是作为一部电影,这样的设置,让一个个章节之间,显得非常的脱节。故事有主角,但是没有明晰主线、支线。这个后面再详细说。
第二:就是男猪脚赵又廷完全找错人了。这个角色的弹性实在太大了,这个演员完全无法胜任这个角色。这个演员只有个别时间符合角色,绝大部分演得都游离在这个角色之外,导致他个人角色不连贯。他始终把沉重,演成木讷,所以看起来就是木头一根。
第三: 宿命论反复使用过度,我被齁着了。
至于其他BUG和雷点,就如同鱼尾巴上的鱼刺,全罗列出来够些论文了。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bug多了反而就不是bug了。
第四: 毕业前后的节奏明显不同。毕业前尚且还算流畅,(一个女的一根线)脱节的流畅,那么毕业后就只能用支离破碎来形容了,到后来简直可以算快进,和头脑风暴。

第五: 配角从英语直译过来是支援性角色,主要角色是需要配角托的。导演赵薇固然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主要是编剧或者剪辑实在太渣了。
有句话叫做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优秀的编剧,如《生活大爆炸》,从一开始5个人,到后来的7个人。 因为剧本时间跨度小,只要故事组织的好,剪辑的好,角色串的好,装在21分钟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显得多余。而《致青春》里的朱小北,可怜哪,简直就是多余的一个人。她即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她简直就是跟故事没任何关系多余的一个人,她唯一有意义的剧情就是打了一架。
《合伙人》主要就盯着3个人讲,而且还有王阳的部分偏少,因为时间跨度太大,一部112分钟的电影,不能装太多的人进去。而<致青春> 因为人物太多,要讲4个女生和2个男生,连两个配角都想单独说太多,碰到谁都想说,什么都想讲,结果就发生不知道该说谁,说什么,导致人物装不下的窘境。那2个配角男生,关于他们的故事情节,不能超过那个胖子的。
要么被剪掉,要么就根本没写。这就回到第一条硬伤:你的故事,人物不integrated,你就没法多说,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只能在同一场景装的人要多,几个人的事同时讲,再加上赵导还远远的,远远的没到驾驭多人物在同一场景多个故事同时进行,而且主次鲜明地步。

编剧渣,导演菜,剪辑再不给力,you know what they say? 兵熊熊一个(男一号赵又廷),将熊熊一窝。

要我一个业余观众看呀,郑微为女一号,林静出国留学后就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就到此结束了。阮莞、黎维娟支援女一号,而且两人差异性要大,她们二人的个人戏份可以有所增加。朱小北和张开做自由人,故事的润滑剂,个人情节淡化处理,随叫随到救场用,毕业后就不讲他们了,直到毕业后聚会上再讲。而且这两个人差异性也很大,朱小北男人婆,适合演帮人两肋插刀,以及嫉恶如仇的戏份。张开嘴巴油,能用的地方不少,用这两个角色打游击,用的好,是大有可为的。只是电影里将此二人脸谱化处理,特别是朱小北。
许开阳和男一号陈孝正之间的对手戏,也就是对男一号的支援,不要动,已经够了,再多写就又成棒剧了。因为这个男一号废柴一个,男一的个人戏份砍掉四分之一绝不影响影片质量,男二号就相当重要了,而且男二的戏份和阮莞、黎维娟的戏份又可有所增加。
因为许开阳的人设是富二代,戏份有很多可增加的点,例如黎维娟的前男友来打工,可以求助许开阳。此处又增加了男人婆可以在这里游击一下可选项。

阮莞是非常微妙的角色,她的人设可以改成没有男朋友。因为另一配角黎维娟已经有男友了,她再来一个,重复了。
我觉得她长的漂亮,却又有手段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设已经足够了。稍微再添加一点:不清高但很聪明的与人保持距离,再多就是画蛇添足。一个足够聪的意识到:一个漂亮女人在开口自我介绍之前,就早已是全世界的敌人,所以选择能帮人处且帮人,这样一个内心中游走于良心和自保之间,实际中夹缝中求生存。
因为她没有男朋友,也就没后面帮男朋友酒后上床女人打胎什么,和后来车祸。车祸,车祸,又尼玛是车祸。女人剧能不能跳出非得死人的框框?非得写红颜薄命?红颜薄命的描写手法多了。红颜薄命可以在毕业后的部分花点笔墨,不就来了么?
正如我前面说的,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她开口自我介绍之前就是全世界的敌人。漂亮的女人非得写死她,才解气。行行行,就算要写死她,不写车祸行不行?咱不写小行星撞击地球,不偏不巧就砸她头上(棒剧将来哪天有这桥段,我决不意外)。咱就写她过去不轻易爱上男人是因为难以穿背后真实的动机,走上社会在夹缝中求生存,终于爱上一个,又背叛了,万念俱灰,出席同学聚会后自杀,行不行?起码这样写不BUG。
曾毓的角色和戏份不动,少一些狗血。影片时间短,
故事时间跨度长,所有一个角色的场景能砍统统砍,改由台词对白叙述,这样一来又可以降低文艺程度,大大腾出宝贵的时间讲别的。大段的看似对话,其实是舞台剧文艺独白,实在太齁了。
在演员和人设不能改变的前提下,这是我一个业余影视观众的一点想法。

女人戏,有一个三角恋就足以。为多角恋而多角恋,那是棒剧,看多了影响生育。

再说亮点
1:女一号杨子姗长的一般,无特别出彩之处,但起码比起男一号能抗住合格角色,这就能让人看的下去。我们需要这样不靠长相的演员。
作为一个之前只演过4部电影的新人,在男主角简直就是一个笑话的情况下,给掌声是不多余的。
2:文艺腔的话剧对白和话剧表演,这是个颇具争议的事,我还是打算放在积极的一面。的确给人带来很强烈的新鲜感和猎奇感。至于好坏,各位看官评价,这属于口味问题。老印的歌舞剧不照样大红大紫?
表演,都是从舞台剧和话剧开始,然后再走上银幕的。当整整一部电影,都是舞台剧话剧的味,那就是导演的原因了。艺术这东西,口味是很难说‘好’,还是‘不好’的。
3:摄像啊,色彩啊,还凑合吧。前面喷了那么多,现在不多写点容易被指不公平。

这是一部不太让人好下评价的“电影”,或者说在电影院里放映的舞台话剧。它混了很多的东西,感觉特别怪怪的。想想也对,棒剧的N角恋,女人剧的宿命论专利,文艺腔的独白台词,舞台剧的演员表演,这么多元素搓一块不怪,那才叫怪了。

最后要说的,国产的女人剧电影,把我觉得齁着的部分挑出去,觉得还行,还能看。
思密达的女人剧,把我觉得齁着的部分挑出去,就剩开场音乐第一个歌词之前N秒,和结束音乐最后一个歌词唱完N秒。中间基本上是灵魂出窍状态。反复练习后,能够达到不一直闭着眼睛的情况下,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后来每当睡午觉的时候就看棒剧,一、两集下来,精神饱满。

无论是《中国合伙人》,还是《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都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怀旧套路。《合伙人》却结合了《社交网络》《三傻宝大闹宝莱坞》《那些年》。你说抄袭也好,借鉴也罢,只要进行有机的整合,加点自己的东西,还是很原创的。
《致青春》算是《那些年》高校女生宿舍版,抄袭的路子窄了点,也还算是有原创。

至于原作和电影大相径庭,甚至改的面目全非,成为了另一部作品的再创作,这在影视剧作里是经常的事。本来就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文字能有图像和影音效果?而且读一本小说,少则一两个星期,多则一个月有余。一部电影只有100多分钟,观众的心理、生理处于两个不同状态。

《合伙人》是正规军,制作和导演都很成熟,要挑出雷点,还得下点功夫。《致青春》就属于娘子军游击队性质,雷点无数,但尿点不多。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导演和三流蹩脚制作人,不恶俗审丑已经不错了。

最后,《致青春》是菜鸟导演赵薇的开山作。以上不少雷点,不make sense的地方,用“内心充满小女人情怀的女屌丝强势逆袭。想飞的很高,飞呀飞,飞呀飞,飞起来后渐渐变感到很无力,最后落在枝头的故事。低头看看确实比起飞前要高,高三尺六。”的剧情来理解,不make sense的地方就make sense.

比这个剧本编剧更渣的大有人在,比方说邓姐的《雪花秘扇》,可谓烂剧中的战斗机,乌云密布,天雷滚滚,电闪雷鸣。因为那样烂剧中的里程碑竖在那儿呢,所以《致青春》不算烂。

赵导在演员时代,也算是高开低走。从当年的小燕子一炮而红家喻户晓,乃至于扬名东南亚,也算是个奇迹了。后因为一件衣服引发的公关危机,以及随后银幕形象的转型困难导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票房毒药。同样在银幕形象和媒体形象转型泥潭里苦苦挣扎的还有国际章,只是章比赵的情况稍微好一点。早早成名的演员就好比是泰坦尼克,船大难掉头,一不小心就沉了。

所以说,《致青春》这部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电影本身,对赵导自己的意义很大。在经过从台前到幕后的角色转变后,赵导的事业又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我想,这也是这部雷点不少,亮点乏陈可善,偶有些亮晶晶小清新的电影在个大影评网站上的分数不算太低的缘故,中国观众对赵薇还是有点感情的。毕竟,中国人民向来是重情重义的。

跳出影片说,转型是个中国社会乃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个人因为年龄的原因,面临转型。而人口的aging,则会带来社会的转型。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产业转型。这三者同时加在一起,就是国家的转型。从这个角度去看,《致青春》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头。
而中国电影,从过去的老演员下,新演员上,到过去的house hold name成为了导演,这个行业也在悄悄的转型。
当明白这些以后,才觉得原来我自己也开始老了。

以上这帽子是不是扣的有点太大了?一部破影评,写着写着一不小心就矫情了

所有跟帖: 

那个甜甜的陈蓉? -MJ2001- 给 MJ2001 发送悄悄话 MJ200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1/2013 postreply 08:45:44

我只记得她做主持的样子,象小孩儿 -MJ2001- 给 MJ2001 发送悄悄话 MJ200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1/2013 postreply 08:58:04

我以为陈蓉是赵薇的嫂子 -2008VGirl- 给 2008VGirl 发送悄悄话 2008VGirl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1/2013 postreply 09:00:52

陈蓉09年转去兼职做制作人。重名的人很多,这个人数多的行业里重名的,还是女的,多大概率? -五星红旗永不落- 给 五星红旗永不落 发送悄悄话 五星红旗永不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1/2013 postreply 09:21:02

李蔷是金牌剧作家,比你专业吧。再说这是女性的电影,你不能理解。 -purple123- 给 purple12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3/2013 postreply 08:12:30

关于美人阮莞,不必要写死,心可以死但人可以活,而且女人还有一个希望,孩子。 -Oona- 给 Oona 发送悄悄话 Oona 的博客首页 (53 bytes) () 06/04/2013 postreply 05:38: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