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着,既然涉及到的只有当事者,自然“价”就是由当事人自定了。

来源: alohamora 2020-10-18 13:14: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464 bytes)

1. 通常意义上的回报,当然是物质为基础,或者是劳动换报酬。

 

2.不过,“赠与”“施舍”这两种,都是不图回报的。

 

但社会运转的潜规则,好像都有“互惠”,“礼尚往来”这类的明说或暗示的潜在条款,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对这样的社会规则认可,在这样的条件下,接受赠与或施舍的人,通常就会有“回馈”的想法了。

 

3. 如果赠与的一方,不期待常规的物质上或劳动补偿,被赠与的一方,当然就剩下很少的选择:自己被施舍,或者自己被潜在地要求以其他的形式偿还了。

 

因为如果非至亲或甚至一般的亲属,没有义务资助,那接受个人赠与的一方,不能回报的话,就会有欠人情之类的想法。

 

除非不懂道理,或者天生的利用人的小人,任何正常人,无故受人恩惠,都会有不安,要想尽办法偿还,不然就成了接受“施舍”的乞丐。

 

《着相》里,貌似女主用色相做了回报。可是,自身觉得回报的东西,远比得到的物质上的资助更有价值。这时,也会出现怨恨

 

当然,我没读过小说,只是从这里读到了来理解。

 

4。如果施舍的人,既不希望等价物质交换,也不需要任何其它补偿,这不就是过去那种吃斋念佛给教会捐款之类的吗?那是期待给自己积德或是基督精神。做好事,有大爱之类的。我不觉着,这一类“利他”主义的行为,和《着相》里着重描述的人人关系,是一类。

 

同样,你说的紧急状态下,救人一命这类事,更是离讨论的常态下人与人交往的情况,离得很远。不是一类事。

 

题外话:一对一的助人为乐,最好别跟受助人走得太近。要是不期待任何回馈,匿名才是最稳妥的,否则,被受赠与的人,心理压力会很大,久了,难免成积怨。还有既然不期待任何回报,也不必要让社会知晓,否则难免沽名钓誉的嫌疑。人性就如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