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解牛 (莊子)

題解:莊子一書為戰國期間莊周的著作,全書約七萬餘字。內容非常廣泛,提到的有:相對的價值觀、人與物的平等、如何調養心神、以無私的心從政、從政不干涉民情、人性尚自然、何謂真正的快樂、以受眾的心看事物、何謂健康的生命、貪是禍殃的根源、萬物有其本然性、道不可名……等等。

全書貫徹了「道」這個中心;「道法自然」,是「自以而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萬物皆源於「道」。「道」不能以文字表達得透徹(道可道,非常道),需要讀者們自己體會。

全書有很多意義深遠的寓言故事,語意很具批判性,但就是這種「過火」的批判精神,顯得莊子太狂莽自大、太自以為是,這值得讀者留意。儒、道在戰國時期的是互相攻擊的,莊子也不例外,書中多處批評儒家提倡道德,反而害了道德。讀者對於先秦思想家們互相攻擊的習慣要引以為鑑。

編者意見:道家常常給人一種避世、隱遁、脫離現實的感覺,其實「道」並沒有定性任何事物,所有事物皆在「道」之下,道家的精神只是希望人能在日常生活中體現「道」。要體現「道」,心中首先要肯定「道」,用心去感受自然,將眼光投放到無邊宇宙,再從「道」出發去感受世上的眾生萬物,從而領略到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去立身處世。「道」的體現,可以令個人的身、心都保持健康、家庭上下更趨融洽、社會風氣變得溫暖平和、社會上各個階層的分歧和衝突能夠化解。

道家並沒有盲目地抗拒物質,只是希望人不要單單只追求物質,而忽略靈性的修行;道家提倡「以無用為大用」,是希望人不要以追求結果的心做人,而是以平靜無私的心處世。如果片面地避世,就是「為了避世而避世」,是根本上違反了道家精神的。

道家表面上是對諸子作出攻擊,其實是對一切既成的文明(包括意識形態,思想系統等)作出批判,也就是將所有文化收歸到人的本性而不斷更生,保持其緊張性—「無」去一切。也就正如之前一篇所說,莊子很重視「異化」的罪惡。如筆者舉例:「為了避世而避世」,就是異化。

所謂「儒道同唱」,其實道家對一切學術思想都是沒有衝突的:因為道家本身就沒有任何主張!儒道之間有其同異之處:異者,在於儒家重視「建構」—建立一套道德文化的基準並遵從之;而道家則注重「解構」:永遠把文化保持於批判的階段。其相同之處,在於兩者皆肯定價值根源是內在的:儒家多番舉証說明人皆有仁人之心,重申它正面的意義;道家則不置可否,認為人應該回到「自然」,但要回到「自然」,其實已對人本身的思想行為作出了批判性的思考,從而回到「零」的狀態。

所以了解儒、道兩者,明白禮的重要,而又以道家的觀念避免「為禮而禮」,天下歸仁矣!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涯。以有涯隨?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厚;以?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內篇/卷二上/養生主第三)

所有跟帖: 

啊 这么深奥 ~~ -internuts- 给 internuts 发送悄悄话 internut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1/2008 postreply 19:08:57

中国的很多东西得把它说神了才能醒目,如同武术高手履水如走平地,但 -李唐- 给 李唐 发送悄悄话 李唐 的博客首页 (102 bytes) () 07/21/2008 postreply 19:29:12

李大师多才呀 -internuts- 给 internuts 发送悄悄话 internut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1/2008 postreply 19:56: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