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作者包柏漪在中文译著里的献词:

来源: 北京二号 2013-01-03 18:51:2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49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北京二号 ] 在 2013-01-04 05:53:1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献词

第一次和吴世良见面时,我们之间连通常的客气话都没说上几句。那天她奔忙于厨房和饭桌之间,我却坐在那里和她的丈夫英若诚全神贯注地深谈。但是,当我们分手时,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

在中国,每当我接受邀请到人家做客,我总是诚恳地,热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我唯一的愿望:“千万不要破费大摆宴席。我更爱吃腌白菜,豆腐干,我不要大对虾,海参席。”吴世良是唯一满足了我这愿望的中国朋友。她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宾客塞得象一只八宝鸭,而是请我吃了一顿烹调精美的素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我最后一次和吴世良见面时,她已在弥留之际。我站在她的病床旁,拉着她的手。我甚至不清楚她是否知道我在那儿。她用尽气力发出一些声音。我听不清她说什么,只知道她说的是英语。平常我们之间是说汉语的。她为什么这会儿要改变通常的作法呢?她是在想办法,她唯一的办法,要我明白她知道我在她身旁。

这两次见面当中我们交往了三年。这三年中我们之间的友谊发展了,升华了。这是一种独特的友谊,壮丽的友谊。用世俗的标准无法衡量的友谊。我们之间很少谈到个人的事情。我们除了为明确的目的之外很少见面。我们很少互叙衷肠。但是我们毕竟以某种方式互相理解了,这种理解丰富了我们双方的灵魂。

因此,我要把《春月》的中文本献给吴世良。

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不止一种中文译本,都是既没有事前取得同意也没有事后得到认可的译本。台湾的皇冠出版社译本甚至于窜改了,是的,窜改了我的作品。令一个译本中,仅仅是在《开篇》第一章就出现了一百零一处明显得不像话的误译。那都不是我写的书。

我被迫无奈,只好求助于吴世良。她在中英两种语言上的造诣是惊人的。但是比起她驾驭文字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艺术家,——她尊重作家的劳动,她以极大的热情追求尽善尽美。

翻译工作进行了好几年。这不难理解,因为要把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关于中国的书译成中文本身就困难重重——何况我们又为这一工作制定了严格的程序。

我用英文写作时,只能是努力唤起某种中国语言的感觉——中文的形象、节奏、不同阶层与地区的差异,以及从清末到今天,不论口头上或文字上在语言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一旦译成中文,每一个称呼,每一种礼节,每一种表达方法都必须符合当时当地人物的性格身份。这好象是我创作了一部带有中国韵味的西方交响乐,而吴世良必须用编钟、琵琶、琴瑟、胡琴、锣鼓铙钹为它完成配器。

我们的工作程序师这样的:首先我们详尽地讨论了全书。然后吴世良着手翻译。只有当她对完成的一个章节完全满意之后,她才把它交给她的丈夫。吴若诚随即逐字逐句核对,提出一些建议。有些建议她接受了,有些她也不一定接受。说到这里,使我不好意思的是我这本书也曾成为我这两位亲爱的朋友争吵的理由。当然,最后他们和谐一致了。然后,他们有轮流朗读译稿。这又会引起新的改动。我自己也有同样的体会,因为我在写作原稿是也总要逐句朗读一遍。最后,他们吧译稿都录了音。

我先听一遍,核对着英文原书。我再听一遍,核对着中文译稿。最后,我又听第三遍,既为了过瘾,也因为我实在欣赏他们生动的译文。这之后,吴世良和我又要凑在一起,听取我提出问题和意见。我们这些会面往往一次就是几个小时;不是因为有多处要改动,——实际上,每一章只有很少几处——而是因为每一个字微妙的含义,每一个逗点,对我们都至关重要。有一次,我引得吴世良捧腹大笑,因为我提出她原来某一句的译法要胜过吴若诚强加于她的改动。

在完成这项艰难的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兴高采烈。多少次,有时在白天,有时在黑夜,我们通过电话庆祝一个个小小的胜利。她会打电话给我,祝贺我对中国人某一种心态的洞察。我也会打电话给她,祝贺她某段精彩的译文,居然把原来无法翻译的原文巧妙地解决了。我们两个会象孩子似地傻笑一阵。哪怕是最有威望的文学委员会里最大名鼎鼎的评委教授给我们最高的奖赏也不会叫我们如此兴奋。普天之下我们最看重的是彼此的评价。

有一次,只有一次,泪水涌上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两个人出于本能都从来不允许自己,也不屑于眼泪汪汪。我当时在朗读小说中的一段,其中描写一个母亲在分离五年之后第一次给自己的小儿子洗澡时的心情,忽然吴世良开口了:“你完全抓住了那种感情。我经历过。我知道。我知道。”

这是吴世良唯一的一次透露了她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过的苦难。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

就在那一刹那,我想起又一次我向她的儿子提的问题和他的回答:“当吴世良终于得到自由回家的时候,她变了个人么?”

“没变。”他回答,“除了在一个小的方面。她每看到我浪费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滴水,都要发急。”

在本文结束时,请允许我不自量力从我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一句话。我这样做事因为我知道吴世良会赞同。因为她深知一条很多人不明白的道理——一个作家所写的远比他所说的更能显露他的内心。

在我的小说里我写过: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体。

我巨大的悲痛是我失去了一位知音,我巨大的幸福是能看到我的作品译成了中文。我如果有能力以中文写作,那么这就是我要写的《春月》。

包柏漪

所有跟帖: 

拷丢了最后两行: -北京二号- 给 北京二号 发送悄悄话 北京二号 的博客首页 (53 bytes) () 01/03/2013 postreply 18:54:56

没有原文对照不知译得如何,但口语式行文很通畅。 -聚曦亭- 给 聚曦亭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3/2013 postreply 19:24:08

这段献词就是原文,出自原作者之手,用中文写就。(此时吴世良已经去世了) -北京二号- 给 北京二号 发送悄悄话 北京二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13 postreply 20:35:03

谢谢介绍,将此书列入比看之列。 -yingyudidida- 给 yingyudidida 发送悄悄话 yingyudidid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13 postreply 19:28:33

问好! -北京二号- 给 北京二号 发送悄悄话 北京二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13 postreply 20:36:07

真挚感人的献词,吴世良和包柏漪--两个灵魂相通的翻译家和作家。 -纾珈- 给 纾珈 发送悄悄话 纾珈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3/2013 postreply 20:22:42

很令人羡慕的友谊和工作关系 -冲浪潜水员- 给 冲浪潜水员 发送悄悄话 冲浪潜水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3 postreply 04:52:57

听说不只一个《战争与和平》的英文译者跟托尔斯泰也有类似私交。 -北京二号- 给 北京二号 发送悄悄话 北京二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3 postreply 10:38:1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