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地黄丸
ZhibaiDihuangWan
【处方】知母40g 熟地黄160g 牡丹皮60g 茯苓60g 黄柏40g 山茱萸(制)80g 山药8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l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水蜜丸 30粒 6g
第一次,第一天早上8:50,30粒,过量,
第二次,第一天晚上7:30,30粒,过量,
第三次,第二天早上8:40,20粒,过量,
第四次,第二天晚上6:40,12粒,不足,晚上7:30,+4粒,脉平,但是出现了肝毒性
明确出现肝毒性的脉象跟症状是在第二天晚上9:40的偏头痛,刺络
到底是什么物质引发了肝毒性?明确没有引发肾毒性。
---
后记,写在前面
这事儿还是怪我,两点,
我用代茶饮已经开始减量了,我不该直接用满量,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二选一,我恰恰选了知柏,
而后面ai说的,恰恰是多出来的知母黄柏这俩有毒性。
不过也好,
好在提前发现,如果是小毒性累计,还不如直接爆掉。
先代茶饮吧,回头六味地黄丸试试,哎呀,给我整不会了,直接1/2,15粒吧。
先代茶饮吧,算一下一天到底是多少用量好了。
---
---
Gemini
最可能的肝毒性成分
知柏地黄丸中,最需要关注其肝毒性风险的成分是:
黄柏 (Huang Bai):
主要原因: 黄柏含有小檗碱(Berberine)。小檗碱在一些动物实验和特定条件下被报道具有潜在的肝脏毒性,尤其是在高剂量下。
知母 (Zhi Mu):
主要原因: 知母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代谢过程中可能对肝脏产生负担。虽然其毒性低于黄柏,但在联合用药和体质敏感者中仍需关注。
---
知母 (Zhimu): 含有甾体皂苷类物质(如知母皂苷)。有研究表明,一些甾体皂苷在特定条件下或剂量下可能对肝脏产生影响,但知母在传统中医中应用广泛。
黄柏 (Huangbai): 主要含有生物碱类物质(如小檗碱、巴马汀)。虽然小檗碱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代谢途径可能涉及肝脏酶,理论上在高剂量下可能增加肝脏负担,少数个案报道提及其相关性,但直接肝毒性不常见。
---
黄柏和知母(苦寒药): 属于清热泻火药,虽然用于滋阴降火,但苦寒之品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会伤及脾胃乃至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或直接的药理毒性。在一些现代研究中,黄柏所含的生物碱(如小檗碱)以及知母的皂苷等成分,在大剂量或特殊体质下可能被提及与潜在的肝酶异常有关联。
---
---
grok
1. 为什么是知母的皂苷A3?
成分背景:知母(处方中40g)是知柏地黄丸的清热成分之一,其主要活性物质包括多种皂苷,其中皂苷A3含量较高(约占知母总皂苷的10-20%)。在过量服用时,此物质暴露量急剧增加。
毒性机制:
氧化应激与ROS产生:皂苷A3干扰肝细胞内活性氧(ROS)平衡,导致氧化损伤,破坏细胞膜和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损伤与细胞凋亡: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上调促凋亡蛋白(如Bax),下调抗凋亡蛋白(如Bcl-2),引发肝细胞程序性死亡。
炎症放大:激活NF-κB或MAPK通路,释放促炎因子(如TNF-α、IL-6),加剧肝炎症反应。
胆汁淤积:抑制胆汁酸转运蛋白(如BSEP、MRP2),导致胆汁酸在肝内积聚,进一步毒化肝细胞。
实验证据:
体外研究:在人肝细胞(如HepG2)中,皂苷A3浓度达50-200 μM时,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ROS水平升高,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使用ROS清除剂(如NAC)可部分逆转损伤。
体内研究:小鼠/大鼠模型中,口服皂苷A3(50-200 mg/kg,相当于人过量剂量)后,血清ALT/AST升高2-5倍,肝组织出现坏死、炎症浸润和脂肪变性。抗氧化酶(如SOD、GSH-Px)活性降低。
与您的症状相关:过量后1-2天出现肝毒性(可能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乏力、黄疸等),符合皂苷A3的剂量依赖性急性肝损伤模式,且不伴肾毒性(皂苷A3主要肝靶向)。
其他成分如黄柏(含小檗碱)也可能贡献部分风险:小檗碱大剂量(>1g/日)可致转氨酶升高和肝细胞空泡变,但其更常护肝,且肾毒性报道少;泽泻有肝肾双毒(过量致肝功异常和肾肿胀),但您无肾症状,故排除为主因。
---
知母中的皂苷类物质(如知母皂苷A3)
原因:知母(40g/剂)是方中清热泻火的主药,其皂苷A3在高剂量下可导致肝胆汁酸淤积、活性氧(ROS)爆发,进而诱发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这与您的“肝毒性”症状(如偏头痛、刺络,可能为肝火扰络)高度吻合。动物实验证实,知母超量使用常引起转氨酶升高,而不直接伤肾。
为什么是它:在类似方剂(如含知母的壮骨关节丸)中,已有报道因知母成分致肝损伤。 您的过量(首日约36g,总计超标多倍)放大其毒性风险。
黄柏中的生物碱(如小檗碱)
原因:黄柏(40g/剂)含小檗碱等碱类,大剂量可引起肝细胞空泡变性和转氨酶异常,机制涉及氧化应激和肝代谢干扰。 它清热燥湿,但过量易“伤正”,加重肝负担。临床上,黄柏相关肝损多见于短期高剂量,而肾影响较轻(符合您无肾毒)。
---
---
豆包
目前没有权威证据表明知柏地黄丸中的特定成分会直接导致肝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