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重视绘画的名声

鉴赏能力缺乏自信

油画作品的署名与油画的商品性有关。最初画家将署名作为宣传的标志,为扩大影响和增加作品订件而在作品上签署姓名.
一般签在边角不起眼的地方。有的画家将名字签在“道具”或花纹之中,使其与画面融为一体。如荷尔拜因在《阿麦巴赫像》中的署名就写在背景树上的一块木牌上。然而, 随之而来的过分商业化, 名声盖过画本身的艺术价值。 Seeing.

中国绘画传统则是一向是署名, 并常常有题诗歌。 文人画是作为一种自娱自乐。 不是作为商业标志。 署名即是艺术的一部分。 

署名的重要性:

住房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开始把购买艺术品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有品位的象征。
  本刊与和讯网(中国最早而且最大的财经门户网站)就“买得起的艺术”进行了为期11天(2008.7.8-2008.7.18)的网络投票调查。从调查中,还能看出大众购买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出于装饰家居。其中有71.88%的人会把作品挂在客厅或者卧室。只有3.13%的人会把作品放在库房封存起来。这其中自然也带有炫耀的成分,82.98%的人会向来家做客的朋友介绍自己所买的艺术品就是例证。
大众炫耀展示的消费式奢侈品,如LV、香奈儿等等,在闲钱充足的情况下,人能共有。而对于需要一定审美趣味的艺术品而言,却不仅仅和金钱相关。购买陈列艺术品更是品味的一种象征。

他们欣赏艺术,但不像艺术专业的人那么了解。他们没有VALUE判断力,HE另外,大部分中产属于技术精英人群,他们务实和规范化的生活习惯也使他们对艺术这样相对务虚的东西不感兴趣。

拙劣模仿。 只重视绘画的名声, 而不重视绘画只实质。画面中提供了他们所喜爱的, 并炫耀性地表现,不是隐藏, 而是故意地被找到。 虚荣, 急功近利。  
不是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不是西方的商业价值, 而成为一种语言, 符号。 概念艺术

汪洋恣肆的反讽——中国“艳俗艺术”赏(组图)

艳俗”所指证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艳俗文化”体现的基本上是一种农民式的暴发趣味。面对如同汪洋一般的“艳俗”,艳俗艺术的力量显得微乎其微……   “艳俗”所指证的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艳俗文化”的发生,是有它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的。从现在大多数市面上流行的文化符号来看,所体现的基本上是一种农民式的暴发趣味。所谓爆发,一方面,街面上流行的大红大绿的装饰物以及招牌,本是做为喜庆的象征语言,是从农民文化原有的质朴语境中的一分子,现在将它们脱离原来的语境,单纯地来表现喜庆,就将质朴变为无根基的浮华。其二,暴发趣味把火红作象征,是一种没有审美价值转换的现功利性的直接流露。      也就是说,它不是通过人民大众把现实生活的体会,感受转化为公众的审美标准这条途径,然后确定艺术表现形式。而是生硬地通过消费文化召唤出来的,是对大众消费生活善的表面模拟,是光线夸张而浓烈的布景舞台。所以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即时性、功利性和浮华的特征。其中现代设计作为现代社会审美文化的价值支点之一,是经历了由精英文化参与的整个社会审美观的价值转换。      现代设计体现的是工业化精神;精英文化是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两者皆有源之水。而转观霓虹灯日用品等审美趣味出现杂乱、花哨、艳俗的浮华特征,正是没有现代设计这个价值观支撑造成的。我们眼前自然就出现了众多如此花哨、艳丽、红火的景观,这些无本之木怎能不“艳俗”?   艳俗艺术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是针对当下泛滥的“艳俗文化”展开批判的。做为艺术家,自然时刻铭记艺术是要警世来改变社会的,他们不想无能为力地陷在尴尬的境地。虽然可能无力改变整个社会,但自命对当下文化负有责任的艳俗艺术家们,还在试图努力提示一种生存环境来告谕人们,让他们能在低头前行时能够稍稍停下来看看四周。      艳俗艺术的批判姿态可以说是始终以类似喜剧的批判姿态——反讽,来提示我们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荒诞的一面。如同大家熟悉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以及去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实话实说》一般,以嬉笑怒骂的调侃方式,将本不合情理却又是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事儿“萃取”出来,讲给人们听,使人们麻木的触点又重新敏感起来,这也是艳俗艺术的特点。    可面对如同汪洋一般的“艳俗”,艳俗艺术的力量却显得微乎其微,而且刚刚兴起的艳俗艺术语言有“近亲繁殖”的特点。萝卜、白菜、鲜花、美女等符号,几乎是每个艺术家作品的首选 ,夸张、平涂、光亮的广告手法也基本雷同。而且艺术语言不到位,停留在模仿艳俗的样式上,看上去与现实的艳俗区别不大,反讽的效果就比较弱。艺术语言的纯化、反讽力度的强化,hua zhong qu chong, 都是今后艺术家需要努力的生长点。中国艳俗艺术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