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利英語文化漫談
你被鬼壓床了嗎?—— 東西方「nightmare」的共同體驗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做噩夢的經歷吧?一種是半夜被嚇醒,一種是人在半夢半醒間,胸口發悶、四肢無法動彈、想喊卻喊不出聲,有的甚至看見鬼影或黑影。
現代醫學說這叫「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歸因於大腦與身體的時差。
當大腦醒來但肌肉仍處於夢境中的放鬆狀態時,人會短暫「清醒卻動不了」,伴隨幻覺、胸悶、窒息感。是罹患了睡眠障碍的疾病。
因為這種經驗極度恐怖,各文化都用「靈異力量」來解釋,也就是中國人說的”鬼壓床”。其實現代科學的解釋也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那些所謂的科學家不也把瀕死體驗說成是一種幻覺嗎? 其實在我看來是非常膚淺、非常不負責任的無稽之談。
說回正題。英語中噩夢是nightmare。但若只看字面nightmare=night (夜晚)+ mare(母馬),不免令人困惑(至少我中學時就曾有過這種困惑):「夜裡的母馬」?夢裡有人被馬踢?
其實,這場語言上的誤會,背後還藏著一段相當古老的故事。
夜之女魔:mare 的真正身份
在中古英語裡,mare 並不是母馬,而是一種名叫 mære 的夢魘女魔。
古時的歐洲人相信,這種妖精會趁著人在睡覺時潛入房間,騎在人胸口,壓著對方,讓人呼吸困難、動彈不得。大概像我們說「俾鬼責」或「鬼壓床」的狀態吧。
於是乎「nightmare」便慢慢地,衍生出「噩夢」之意。
因此,nightmare 原意並非「夜晚的馬」,而是「夜裡壓人的女魔」。
只是後來英語拼寫定型、語音巧合,人們早忘了那位女魔的身影,只記得“mare”是“母馬”。
於是「夢魘」這個字,慢慢被讀成了「夜裡的母馬」——一場由語音引發的文化誤會。
順帶一提,「mære」源自原始印歐語的「mara-」,解做一種妖精,而隸屬於印歐語一員的梵語,便有「mora」一詞, 傳入漢人社會後便被譯成「魔」。
所以如果你用「nightmare」的古音「nag mara」,來跟「夜魔」的古音「lag mora」相比較,便會發現其相似之處。
惡夢的形象:從民間到畫布
十八世紀畫家 Henry Fuseli 的名作《The Nightmare》將這層誤會具象化:
畫中,一名女子昏睡於沙發上,胸口趴著一隻醜陋的地精;窗簾後,一匹黑馬探出頭來,雙眼發亮,注視觀者。這匹馬,正是那個被誤會進夢中的「mare」。
《The Nightmare》— Henry Fuseli©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而畫家在這裡玩了一個語言的惡作劇——把“nightmare”的字面誤讀變成了真實的幻象。而觀者,也因此同時看見了語源的真相與錯覺的化身。
被壓的夢:東西方的共同體驗
有趣的是,同樣是夜半驚醒、身不能動的夢魘,西方人看到的是騎在胸口的惡靈,東方人感覺到的是陰魂的壓迫。在中國,人們稱之為「鬼壓床」,歸因於陰魂;而日本人則說那是「金縛り」,被無形的鎖鏈綑縛。
在西班牙語世界裡,則說「死人坐在我身上」(se me subió el muerto)。
可見,同一種睡眠癱瘓的生理現象,被不同文化賦予了不同的靈異敘事。人類共享的恐懼,被語言翻譯成各自的夢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