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ZT)

本文以中国古代唐诗的英译为例,说明如何灵活使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来解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翻译 困难。
文化与 翻译

一、“ 翻译 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关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色色。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关于异化和归化
 
文化的多样性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也给交流带来了障碍。在翻译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些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较大的文本,如何将源语中的文化意义最大程度地用目的语保留并呈现出来,一直是翻译界中争论的焦点。根据译者选择的文化立场点,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异化”和“归化”两种理论。所谓“异化”就是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 1999:192-193)“异化派”认为译文应该“忠实”原文,应该反映出源语的民族文化特点,因为向译文读者介绍异国文化、传播文明成果是翻译活动重要任务,此外,还要相信译文读者有充分的想象力和足够的智力,能够理解源语中与之不同的文化。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愈来愈多,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人们对异国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有人提出翻译中的“异化”原则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您正浏览的文章《英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上) | 英语学习》由 世贸大学 :http://class.wtojob.com 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class.wtojob.com/class322_52250.shtml

与“异化派”的观点正好相反,“归化派”则坚持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形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在中国也曾经因为译文的“信”和“顺”两大原则孰轻孰重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还有一种看法,就是在翻译中将“异化法”和“归化法”结合起来使用,不偏废任何一个。钱钟书提出翻译时“不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还要“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鲁迅也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实践也证明只有将这种两者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处理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过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 A.Giles、W .J .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您正浏览的文章《英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上)[第2页] | 英语学习》由 世贸大学 :http://class.wtojob.com 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class.wtojob.com/class322_52250_2.shtml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