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杨振宁博士于1957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晚宴上的演讲中英文对照的中文翻译版:
杨振宁博士在1957年诺贝尔晚宴上的致辞
陛下、殿下、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向诺贝尔基金会以及瑞典科学院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的热情款待——我和杨夫人对此感到无比愉快。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卡尔格伦教授,他在致辞中引用了中文,这一段话温暖了我的心。
诺贝尔奖的颁发制度始于1901年。同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恰巧,它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并使我今日有机会参加1957年的诺贝尔庆典。请允许我占用几分钟时间,稍微谈一谈这件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文化与经济体系的迅速扩张,中国社会经历了强烈的冲击。中国人激烈地辩论着:究竟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引进西方文化。然而,在达成理性共识之前,情绪取代了理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群被称为“义和团”的人,他们宣称赤手空拳也能抵挡现代武器的攻击。他们这种愚昧无知的行动,导致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这场被称为“义和团战争”的事件,双方都出现了野蛮的屠杀和可耻的掠夺。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事件源于中国人民深深的挫折与愤怒情绪——一个曾经骄傲的民族长期受到外来压迫与内部腐败的双重摧残。历史也证明,这一事件最终决定性地结束了中国关于“应当引入多少西方文化”的争论。
战争于1901年以签订条约而告终。条约中规定,中国需向列强支付约五亿两白银——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大约十年后,美国以一种极具美式风格的慷慨姿态,决定将自己所得的那一份赔款退还给中国。这笔钱用于设立基金,建立了一所大学——清华大学,并设立了奖学金项目,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我正是这两项计划的直接受益者。我在清华大学校园中长大——那是一个幽静而充满学术氛围的地方。我的父亲在该校任教,使我得以拥有一个平静的童年,而这样的幸运在我那一代的中国人中并不多见。后来,我又在清华大学接受了两年优良的研究生教育,并凭借上述基金提供的奖学金赴美深造。
今天,当我站在这里讲述这些往事时,我深切地意识到:我在不止一种意义上,都是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产物。我要说,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拥有中国文化的根源而感到骄傲,同时我也忠诚地献身于现代科学——这一人类文明中源于西方的部分——并将继续为之奉献我的一生。
---
在杨振宁博士致辞之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卡尔格伦教授致辞如下:
李先生、杨先生,请允许我向两位致以衷心的祝贺。五十年来,我一直研究贵国的文学、历史与艺术,对此我充满由衷的敬佩与热爱。你们三千年的文化,正如那首古老的圣诗所言:“如江之长,如汉之广,巍然如山,滔滔如川。”
如今,两位伟大的学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至今依然拥有与古代思想家同样卓越智慧的人才。我想,无论政权如何变化,全体中国人都会由衷地敬仰你们,并会引用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话说道:“一日无此君,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