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36法(5:未雨绸缪6:兼听则明7:举一反三 8:纲举目张)

本帖于 2007-08-14 02:10:19 时间, 由版主 林贝卡 编辑

英语学习36法之5:未雨绸缪

英译:
save (or lay up) against a rainy day /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 take precautions beforehand

词源:
绸缪,用绳索缠捆,引申为修补。趁着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诗经。幽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户牖。”这里指鸱鸮(读“吃消”)鸟,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啄剥桑树皮修补巢臼。

题解:
“未雨绸缪”是说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阅读英语文章可参照此法。比如,适当学习词汇和短语,而后再着手研读。

学习外语一般不提倡孤立地突击学习词汇,因为大多数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之中,意思会出现差异,它们各自所适用的句型以及搭配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及上下文而孤立地学习词汇,就会难以理解词的准确含义,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加以使用。即使理解是正确的,但没有上下文的辅助,而单独去大量地突击单词和短语,也极易遗忘。

尽管如此,在研读一篇文章之前适当地集中学习一些词语还是可以的,因为这样做,在上下文中再见到这些词语时,就容易记住,不易忘掉。此外,还可以试着突击性记住一些名词术语,或者是词义单一,不牵涉上下文搭配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可能会有一定的短暂效果,虽然如此,在帮助阅读方面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好办法。

练习口语时亦可采用此法。先把围绕某题目或内容的词汇写出来,供进行对话或复述时使用。比如先将某些食品的英语名称写出来,供就餐对话时使用。这样会自然地、迅速地学会一些单词及短语。

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论用何种方法集中学习或突击单词和短语,在强记词义之后必须加以使用,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练习口语或练习听力等办法来加强印象,记忆与使用这两者相隔的时间越短越好,这似乎有一个“趁热打铁”的问题。



英语学习36法之6:兼听则明

英译:
Listen to both sides and you will be enlightened.

词源:
兼听,多方面听取。明,明辨。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汉。王符《潜夫论。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征传》:“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题解:
“兼听则明”在此取其字面意义,引申到英语学习方法上来,最切实际的如听力训练。听力训练可以分成“精听”和“泛听”两类,这两者兼而用之,岂不是“兼听”吗?

“精听”,要记住所听材料的每个细节,诸如每个单词、每个句子。如果是单句练习,则要求听懂全句,再做记录。一直听下去,中间不能停止。如果是短文练习,要求先听一至两遍全文,内容基本清楚了,再逐句记录。所以,“精听”不单纯是机械的记录,也是一种综合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的训练。

“泛听”,要求听懂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情节,立即做出理解性判断,锻炼排除个别难点,紧跟语流,捕捉信息的能力。这种练习实用价值更高。“泛听”时,手里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可看,全凭听觉判断。整个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边听边想。听完全文,可以练习复述,复述的次数越多越好,如能背下来更好。当然每篇文章都提出这个要求是不切实,也是不可取的。


英语学习36法之7:举一反三

英译:
infer other things from one fact / draw inferences / 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词源:
反,推论。比喻懂得一部分就可以推知其余。形容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角落。反,类推。意思是说,孔子要求学生对他的说教要能够举一反三,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再教了。根据孔子的这段故事,“举一反三”也作“举一隅反”或“一隅三反”。

题解:
做练习时,可采用此法。由于条件所限,课后习题要求比较单一。翻译就是翻译,填空就是填空,只要按照要求做好就可以了。不过要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这些习题。“举一反三”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举一反三”法式说对一个习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多方面向自己提问。这样,一句话就会引发出许多句话,而这些话所涉及的英语知识又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It is a book. 如果书上只要求译成汉语,那么只需写上“这是一本书”即可。不过,这样做仅仅学会一句话。如果把这句话当成素材,就可以提出许多翻译练习题。请看:Is it a book? Yes, it is. / Is it a book? No, it isn’t. / It is a book, isn’t it? Yes, it is. / It is a book, isn’t it? No, it isn’t. / It is not a book, is it? Yes, it is. / It is not a book, is it? No, it isn’t.

如果对每个习题都能不厌其烦地举一反三,那学到的就不是若干个单一的东西,而是若干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网。这种举一反三法在复习功课时尤为见效。如果这样,也就不会发愁找不到复习材料了。


英语学习36法之8:纲举目张

英译:
Once the head-rope of a fishing net is pulled out, all it meshes open. / Once the key link is grasped,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 When the general plan is laid out, the details are easy to arrange.

词源:
纲,网上的大绳。目,网上的孔眼。举,提起。提起网上的大绳子,网眼自然就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它环节。也比喻文章头头是道,条理分明。《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用民有纪有纲。一引起纪,万目皆张。”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题解:
要想写好英语说明文,写好段落主句关系十分重要。英语说明文的每一段落一般都有段落主题句。段落主题句就是一段的纲。只有写好主题句,才可能做到“纲举目张”,把全段文章写好。全篇各段的主题句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各种不同角度说明了文章的主题,所以只有把各段的主题句写好,才可能对全篇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要想写好段落主题句,首先应该认真审好题,然后采取说明文常用的手法,诸如举例、说明、比较等,来说明主题。其它应注意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比如:第一,主题句应该恰当切题;第二,除应该提高英语写作表达能力之外,还应该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三,一个段落主题句应该只提出在一段中要说明的问题,而不是在整篇文章或整部书中要说明的问题;第四,应该注意语言基础,诸如句型、词组、词汇的运用方法的练习。

总之,要写好段落主题句,必须做到:第一,理论严谨,合乎实情,合乎常理;第二,全局在胸,合乎文章本身的发展逻辑。

所有跟帖: 

感谢宋德利的英语学习法,受益匪浅。 -林贝卡- 给 林贝卡 发送悄悄话 林贝卡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3/2007 postreply 04:13:25

回复:感谢宋德利的英语学习法,受益匪浅。 -宋德利利- 给 宋德利利 发送悄悄话 宋德利利 的博客首页 (323 bytes) () 08/13/2007 postreply 21:05:11

回复:回复:感谢宋德利的英语学习法,受益匪浅。 -林贝卡- 给 林贝卡 发送悄悄话 林贝卡 的博客首页 (197 bytes) () 08/14/2007 postreply 06:42:14

归纳总结的很好. 谢谢. -love9999- 给 love9999 发送悄悄话 love9999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3/2007 postreply 14:43:34

回复:归纳总结的很好. 谢谢. -宋德利利- 给 宋德利利 发送悄悄话 宋德利利 的博客首页 (58 bytes) () 08/13/2007 postreply 20:56:01

谢谢你的方法,有启发. -best_wishes- 给 best_wishe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3/2007 postreply 18:48:47

回复:谢谢你的方法,有启发. -宋德利利- 给 宋德利利 发送悄悄话 宋德利利 的博客首页 (188 bytes) () 08/13/2007 postreply 21:09: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