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本质上是非理性非线性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征,要对比不同的语言,如果不是对两种语言都有精准的把握,很难实事求是的做出什么结论。
总体而言,拼音文字比较精准,但代价是繁琐。英语相对还算比较马虎的,法语德语连名词都有性别:树是公的,而它的芽是母的,叶子是中性的,马是没有性别的,狗是公的,猫是母的……。这用一句中文来形容就是脱裤子放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本国人轻松的掌握自己的语言,很多欧洲人甚至能熟练的在几种语言中灵活转换。
He bought two pencils yesterday.
在我们看来,这个句子里“他”要在“he"和”him“之间转换,”买“有“buy”和”buys“”bought”之分,”two“已经标明了复数,”pencils“纯属多余。似乎中文更先进高效,是”神的语言“。
如果让一个初学汉语的老外用汉语表达上面这个句子,他/她很可能这样说:他买2笔昨天。
从语义的表达上没有问题,但汉语的组织原则不允许这样说。正确的汉语表达是:他昨天买了两支笔。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老外一脸茫然。昨天为什么不能放在句末?数字后面为什么要带一个量词?2 为什么读两不读二?昨天已经说明是过去了,为啥还要加个”了“,这不也是脱那啥放那啥嘛。
最要命的就是这个量词,笔用支,同样形状的单只筷子用根,枪要用杆,扫帚用把;同样是动物,牛用头,马用匹,狗用条,猫用只,鱼用尾……为什么不能统一用”个“或干脆不用?对不起,汉语的组织原则就是如此。
还有更烧脑的,成双成对的东西,英文用a pair of搞定,汉语呢,一双筷子,一对夫妻,一双鞋,一副手套,一对鸳鸯……有人总结说,汉语里有生命的用对,没有生命的用双,那为什么不能说“一双枕头”,眼睛耳朵可以是“一对”,手和脚却是“双”?无理可说,规则如此。
英语的“杯子”有 cup, mug, glass....而汉语里比自己大一辈的亲戚有舅舅、嫂嫂,表舅、表嫂、堂舅、堂嫂,叔叔、阿姨,表叔、表嫂、堂叔,堂嫂,姑姑,孃孃,表……堂……如果算上方言称呼,那真是五花八门;英文就俩字:uncle、aunt。
英语里有大量的源于拉丁文的前后缀,appear-disappear,cover-discover等等,清晰明了,汉语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出现-消失,掩盖-发现。
汉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在老外看来也是毫无道理,我被蚊子咬了,我把蚊子打死了。汉语的语义依靠语境,“救命”“救火”;“好容易”“好不容易”都不会被误解,如果把“被”和“把”去掉难道会理解成“我咬蚊子了,蚊子打死我了?”……。
每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文化演变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每一种语言都是神的语言——当初人类在建造巴别塔的时候,神亲自打乱了人类的语言。各种语言的合理与不合理都是没有办法用人类的语言去解释的,因为那是真正的——神迹。
哪种语言能主导世界,取决的不是各自语言的优势,而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英语无疑是当今的”世界语“,等中国人主宰了全世界的先进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那时候,洋鬼子也会乖乖地坐下来把戊、戌、戎、戍;己、已、巳、日、曰;未、末弄个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