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意义


去Cupertino AMC看了《芳华》,事先有朋友去看,从头哭到尾,最后头痛需要吃止痛片。
我挑了一个角落,准备好好哭一场。
整场电影我一直在等那些痛哭的情节,结果没有哭的太厉害,连纸巾都没机会用,直接用手就抹干了眼泪,出了电影院很有些自责。
我泪点那么低没发挥出来,是因为事前了解了太多信息,看过不少片花,读过不少煽情的观后感。看片花的时候已经哭过,再看就有了免疫力,哪儿能老在同一个地方哭。
那些煽情的观后感,让我进影院之前已经酝酿了很多情绪,而这些想象的情绪没有得到预期的释放,因此哭的不够尽兴。换句话说,就是前戏做的太足,少了新鲜感和张力。所以前戏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可别想歪了)。
我老公看的枪版,看完就记住了大白腿跳舞,盗版真是害人。我老公还是文青呢,愣是让盗版给带歪了。
认真说,这是部好戏,冯导已经有了顶级导演的格局,说几处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 开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logo和配乐,瞬间带入激情燃烧的岁月
  • 文工团解散那场戏,从此一别,散落在天涯
  • 郝小姐对着联防骂的那句 “我操你妈!”,这些年刘峰所受的屈辱全都融进了这句话
  • 结尾的那首《绒花》,画龙点睛
这部戏的Theme很正。一部好的作品并不需要观众有类似的经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有些普世的价值观值得所有人思考。
比如青春美好而短暂,而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自己的青春芳华,不一定要有文工团的经历。
另外,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战争是否真的有正义?
上个月我们这里老兵节游行,一辆一辆车经过,看见一个个耄耄之年的父母,举着阵亡孩子的照片。战争对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而言,正义有何意义?
那么,怎么厚待在战争是失去的生命?还有,怎么善待战争中幸存的生者?
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有一句为失败者抱不平的话,同样适用像刘峰这样的,活的非常卑微的幸存者以及许许多多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家庭“这么多年来,他们心中有太多的伤口,没有愈合;太多的亏欠,没有补偿,太多太多不公平,没有一句对不起。”

这也许才是《芳华》的意义。

盖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