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来源: 春闺是gay 2016-12-14 10:58:5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1414 bytes)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冷子兴得闻此言,便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

商人最是重利无情,此处借冷子兴画出商人攀结权贵趋炎附势之本色。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此处叙出黛玉离家投亲,引出贾府。避母亲之名,感父亲之情,都展现了林黛玉对家人的真情。在家读书时,有两个伴读丫鬟,出门投亲长住时,亦会有随行奶娘,正是旧时名门闺阁礼所必需。

 

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

在明朝,政务官员大多来自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的读书人,此外更有读书人组成的东林党与复社这些民间组织,评议时政遍传国内,对国家政事有强大的干涉操纵能力。

 

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安排贾雨村很快离京去做应天府知府,牵扯出一年前的甄英莲案,用来继续展现贾雨村所隐去的吴三桂的人品性情。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生母死亡带来的恐惧和宫廷规矩的束缚,令他在少年时期就变得敏感谨慎,不敢任性逾矩,生怕招来非议难以辩白。

在这样生动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了年幼丧母的朱由检的真实无力的那一面。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贾母不在薄命司十二金钗之列,贾母这个人很复杂,是贾府一个虚拟的最高领导人。

书中以明朝末世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性格行事来刻画贾母,后文对贾母的多处描写都与天启帝实际性情相呼应。朱由检是天启帝朱由校同父异母的弟弟。对这个惟一仅存的弟弟,朱由校很是关心疼爱,封为信王留在京城一直没有送走。看到贾母对黛玉之疼爱,恍如看到深宫大院之中天启帝朱由校对朱由检的兄长呵护之情

 

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这里要注意一点,贾府中人并没见到过癞头和尚,只是此刻从黛玉口中听到这桩奇事。癞头和尚要到第二十五回里才首次出现在荣国府内。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作者傅山是一位中医大家,人称医圣,自然医术很是高明,书中他对不同人物的药方都有不同药性的设定,病理诊断与药方内容都有特殊含义,这些并不是隐语,而是作者从医学角度设定的一个文学框架

医药与饮食上展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属性,对加深理解书中人物有着特殊意义。

人参养荣丸,特点就是热性补气,黛玉有不足之症,热性对她有益,寒性对她有害,所以黛玉需要吃热性药物,寒性药物寒性食品对黛玉是有害无益的。

这个冷热的问题,其实蛮容易明白,热性的药物和饮食是为了让人对抗寒冷。寒性的药物和饮食自然是对抗温热。后文在讲宝钗冷香丸时会进一步对比介绍。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荣国府就是末世明朝统治下的中国,王熙凤料理家务经营荣国府,实际就是处理国家政务。

贾母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最讨贾母欢心的王熙凤则是天启帝朱由校前最得宠的魏忠贤

魏忠贤曾任司礼秉笔太监,负责处理国家政务,执掌东厂与锦衣卫

书中假充男儿养者实际都真的是男子,魏忠贤入宫之前确实是个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市井无赖男子,这确实称得上是泼皮破落户儿出身。

魏忠贤能言善辩办事利落,对天启皇帝也是忠诚尽职,得到了天启帝的赏识重用,行内相之权,负责监督官员与处理国家政务。

以后会在后文凤姐协理宁国府时深入讲解魏忠贤理政。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这段话出自黛玉口中。小名唤作宝玉大名历来是一桩悬案,讲解到三十回后将准确指明。大名被藏了起来,藏在一些看似不重要仿佛全无意义的话里。

 

宝玉在荣府有俩嫂子,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李纨。

王熙凤是魏忠贤,那李纨能是什么人呢?

大家都感觉到李纨远远没有王熙凤重要,李纨基本啥事都不做。

但都是宝玉在荣府里的嫂子,是同一类人。这个是书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则。

黛玉宝钗都是宝玉的表姐妹,所以她俩身份差不多。

李纨和凤姐都是宝玉嫂子,她俩身份也差不多的。

李纨其实是钱谦益,东林党领袖。东林党,就是那个能量最大的民间党派。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李、凤二人去了。

这里刻画宝玉的两个嫂子,一个嫂子是王熙凤,对应阉党领袖魏忠贤,象征着东厂势力,主要负责监督官员和政令下发。另一个嫂子是李纨,对应东林党领袖钱谦益,象征着天下仕宦。

两个嫂子对应两党领袖,分别为末世两大势力之魁首。服侍王夫人吃饭,正是象征内外携手共同辅佐王事的景象。魏忠贤内,钱谦益外。

在荣国府中,与宝玉亲戚关系相同的人具备相近特征,如李纨和王熙凤都是宝玉的嫂子,贾元春和贾探春都是宝玉的姐妹,贾迎春和贾惜春都是宝玉的堂姐妹,林黛玉与薛宝钗都是宝玉的表姐妹。这些人物以后会随着情节推进渐渐讲出。

 

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五岁时随雨村读书,后母亲去世,黛玉继续随雨村守制读书,共计读书一年,便随雨村入京,此时六岁。此事本极其简单,但历来关于黛玉来荣国府的年龄存在多种逻辑混淆的说法,故特意在此说明。

 

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这里先讲一些正面情节的铺垫,十四岁以前的丫鬟都是小丫头,通常情况下丫鬟超过二十五岁时会结束丫鬟生涯,或嫁到府外,或配府内小厮,或成为府内主子的妾室。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第六回中有这样一句话,“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谈到袭人的年龄,很多人都被作者这句话里的云山雾罩文法蒙骗了过去,认为旁白里说袭人比宝玉大两岁是实指,真的是两岁之差。这是一种明显错误的认识。此刻黛玉进府第一天,黛玉六岁,宝玉七岁,小丫头雪雁十岁,大丫鬟袭人自然不是主流文学界所认为的九岁,而是很准确的十四岁

十四岁以下的丫头,无论如何受重用,都只是小丫头而不能被称作大丫鬟。而袭人,是石头记全书中最重要的大丫鬟。

这些年龄的问题其实只是一道数学逻辑题,后面章回里会详细分析指明。

 

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有奶母有丫鬟是标配,黛玉与贾家众小姐每人还另有四个教引嬷嬷。这些看似琐碎的正面情节,一来很好地写出了旧时社会的真实生活,二来是作伏为了和日后宝钗情形做个对比。因为,宝钗没有奶母嬷嬷。

以后在正面情节里每次宝钗藏奸和薛姨妈说谎时,寒士都会道出原文中冲突相悖的情节。大家一看自然明白。

袭人本姓花。花自然是比喻中华汉人。

袭人本名珍珠。这个珍珠,如同明珠,象征朱明。

所改名字袭人这两个字的更深含义,将于后文云雨事一处再作讲解。

 

六岁的黛玉问起了那块玉,袭人要去取给她看。但林黛玉说,“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这个情节看似无聊,其实是有对比成文的深意。因为后文里,宝钗也看玉了。

书中玉为至坚至强之国权,与周鼎含义相同,看玉犹如古时之问鼎,通常用来比喻篡位称帝的图谋。

黛玉问玉,只是出于童稚的好奇心,紧接着立刻收了好奇心不看,正说明黛玉全无野心图谋和怕人误会的谨慎习性。而大黛玉八岁的宝钗,在后来看玉,就不再是好奇心三个字可以解释了。

宝钗看玉那一回,正面故事上其实写出了薛姨妈薛宝钗和黄莺儿三人的行径。

什么样的行径呢,那就是几十回后贾母掰谎时说的“前言不答后语”!

在后文宝钗看玉时,会详细讲解薛家人的各种言辞漏洞。

 

这回书中,凤姐所穿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荣禧堂所挂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王夫人所在耳房内临床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银红撒花椅搭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穿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的宝玉,宝玉红丝结束的小辫,宝玉的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这些衣物和用品都含有显露在外的红色,这是作者行文的一种简单设定,穿在外面的红衣裳,铺在表面的红色毯子,各种外露的红色都是尊奉朱明的象征,这使得大家能轻松看出书中一些人物的派系状况。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