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跃进”
亚马逊人力资源主管贝丝·加莱蒂(Beth Galetti)曾在一份致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此次裁员将帮助公司“通过进一步减少官僚主义、精简层级、转移资源,确保我们投资于最重要的领域,满足客户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根据美媒报道,加莱蒂提到的“最重要的领域”,便是人工智能。亚马逊一直在加码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数据中心的投入,今年的支出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近50%。
很显然,全世界的热钱都在往AI领域集中。美股的“科技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只要传出AI相关消息,便能带动股价的波动。巨头们也不惜向其砸下重金。
微软计划在2025财年,在AI数据中心投资800亿美元;Meta也在年初宣布,今年的AI相关资本支出将达到600亿~650亿美元。
千万级、亿级美金从四面八方涌入AI这片奖池,变成股市里跳跃的数字。而在数字背后,无数工作细节正被悄然重塑,“人”的角色也被重新洗牌——有人被算法替代,有人被算法加速,更多人则被算法推着一路狂奔。
从去年开始,AI逐渐渗入亚马逊的每一个工作流程。给领导的汇报邮件,由AI自动生成初稿,改改就能发;以往依赖人工的审核流程,也转为AI自动判定。
变化不止于流程——工作内容本身也在系统性AI化。公司鼓励各业务环节引入AI工具,每当新工具上线,各部门会选派一两名员工去培训,再由他们教会整个团队。
在裁员前一周,公司甚至将AI使用次数纳入制度性考核。通过内部系统,每个人的使用次数被实时监测,并成为一项硬性KPI——具体的次数还会随着时间增长而翻倍。以张兆林的程序员岗位为例,平均每天要使用AI至少80次,“可能再过几个月或者半年后就要翻倍,达到160次”。在他如今的工作中,几乎每一行代码都是AI写的。
AI的深度介入的确带来了效率的跃升。比如编写测试代码,过去人工需耗费一小时,如今AI几分钟就能生成,稍作修改就能用。但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人力结构的悄然调整。张兆林曾听老员工谈起,在AI普及之前,一个项目通常需配置一名资深工程师与四名初级工程师;而如今有了AI参与,同等工作量仅需一名资深工程师和一名初级工程师就够了。
可是,到了今年上半年,不少人感受到,公司对AI的推动明显“有些离谱了”。内部员工私下戏称为“AI大跃进”,全员陷入一种“都在推大模型”的氛围中。
更关键的是,AI的使用开始与职级晋升隐性挂钩。负责AI研发的李林峰发现,晋升评估中多了一项软性指标:使用AI工具为工作带来了多少效率提升。尽管不是硬性规定,却为员工“内卷”开辟了新赛道。如今他在项目汇报中,有时也要加入对比说明:同一项工作,平时完成要花多长时间,AI参与后又会花多长时间。
当AI与晋升绑定,一些“动作变形”也随之出现。有老员工观察到,部分同事开始将重心从本职工作转向“蹭AI”——跨部门参与多少AI项目、推动多少外部资源使用AI。这些与本职无关的内容都被包装成个人绩效写进述职报告。
更荒诞的是,连与技术无关的部门也被卷入AI研发。各组推出新产品后,总会群发邮件希望其他部门支持使用。李林峰记得,从去年开始,公司邮件中的“AI浓度”持续攀升,到今年下半年,“所有人写邮件都在不停地说AI”。就连卖鞋的业务模块也在后台部署了大模型用于自动回复,“感觉不管你做什么,最好都要跟 AI 看齐。”
当李林峰被AI淹没的时候,整个硅谷其实都在经历同样的思维转换。
苏凯曾在亚马逊和Meta等公司做程序员。2022年通过校招进入亚马逊时,ChatGPT刚刚推出,他和周围同事都还没有频繁使用,只是偶尔借助它写代码。但到了去年,情况骤然改变——不管走到哪儿,AI这个词几乎无处不在,“每天至少会听到三四十次”。
今年二月入职Meta后,苏凯发现Meta的各个部门也明确设有AI的使用指标,如果有人使用频次过低,就相当于在拖团队后腿,部门经理会来谈话,“如果不干的话,可能就会被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