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經濟學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考量「機會成本」
給一個我同事的例子,她三年前買了新車,loan簽了八年,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可以有八年的貸款。-真以為最多六年。她講如果六年利息稍低,但每月還款額高出100多,她還有很多Bills要還。所以選了八年。
她如果選低息年限短,這個機會成本太高。同樣的情況三十年五十年貸款,五十年息高但月供少,選哪個就看你機會成本的高低了。
下面V和容,傾向五十年,因為她們認為股票,出租房或其他投資可以為她們帶來比三十年低息帶來更多價值,機會成本低。三十年五十年都有道理,每個人選擇除了看實在的數字金錢,還有隱性成本。
就像我現在,選了發貼,就失去了曬太陽的時間。但曬太陽機會成本低,今天不曬明天可以曬,所以我選擇發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