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可能被困在太空的一个直径20亿光年巨大虚空内
做个视频
原文:
https://ras.ac.uk/news-and-press/research-highlights/earth-inside-huge-void-sound-big-bang-hints-so
地球位于巨大空洞内?“大爆炸之声”暗示如此
皇家天文学会(RAS)在达勒姆举行的全国天文学会议(NAM)上的一项突破性报告表明,地球和银河系可能位于一个半径约10亿光年的巨大宇宙空洞中心附近——这个区域的密度比宇宙平均值低约20%。这一“本地空洞”理论或能解释宇宙膨胀速率测量中的长期难题——哈勃张力(Hubble tension)。证据来自重子声学振荡(BAO),即大爆炸后残留的“宇宙声波”,它们如同宇宙标尺,帮助我们测量空间膨胀。
哈勃张力与空洞解决方案
天文学家长期困惑于:通过宇宙微波背景(CMB,早期宇宙观测)测得的膨胀速率较慢,而通过附近恒星和超新星测量的结果却较快。 本地空洞理论认为:我们位于稀疏区域,物质因引力向外围更稠密区域流出,导致本地观测到的星系退行速度更快,从而造成局部哈勃常数“看起来”被高估。这样无需推翻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即可调和矛盾。
首席研究员、朴茨茅斯大学的**英德拉尼尔·巴尼克博士(Dr. Indranil Banik)**表示:
“解决这一矛盾的潜在方案是:我们的银河系靠近一个大型本地空洞的中心。引力会将物质拉向空洞外的高密度区域,导致空洞随时间越来越空。随着空洞排空,远离我们的物体的速度会比没有空洞时更大,因此造成局部膨胀速率看似更快。”0
BAO 如何提供证据?
BAO 是早期宇宙高温等离子体中的压力波,在宇宙冷却形成中性原子前(约38万年)传播,如同声波,随后“冻结”在大尺度星系结构中。它们构成一个标准尺——其观测角尺度可揭示宇宙膨胀历史。
巴尼克团队整合了过去20年的BAO数据,对比了包含空洞的模型与假设宇宙均匀(基于Planck卫星CMB数据校准)的模型。结果显示: 空洞模型的可能性高出约1亿倍。 此外,直接的星系计数也证实:我们所在宇宙邻域的星系密度低于相邻区域。
巴尼克补充道:
“这些声波在大爆炸后仅传播了很短时间,在宇宙冷却形成中性原子后便冻结。它们作为标准尺,我们可利用其角尺度来绘制宇宙膨胀历史。”0 他还指出,哈勃张力“很大程度上是局部现象”,因此空洞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前景方向。0
对宇宙学的更广泛影响
若获证实,这一理论将巩固宇宙年龄约为138亿年,并精炼宇宙演化图景。但它也挑战了ΛCDM模型——该模型预期物质在大尺度上更均匀分布,如此深且大的空洞在当前预测中统计上极为罕见。
未来研究将用其他膨胀探针交叉验证空洞模型,例如:
- 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
- 宇宙计时器(利用静止星系的年龄与红移)
会议详情
- 时间:2025年7月9日 14:15 BST
- 地点:NAM 2025,OCW017室
- 场次:“哈勃张力的理论与观测方法”
- 更多资源:会议议程 | RAS媒体库(空洞、BAO、膨胀示意图)
这项研究表明,大爆炸的微弱回声或将重塑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不仅处于膨胀的宇宙中,或许还身处一个宁静的气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