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写

原创微型小说 自由人

 (2016-01-27 11:16:33)下一个
 
那天,我去沙滩散步。那个沙滩并不靠近我家附近,所以那次我是偶而路过。那天,我突发奇想,开着车在高速上狂奔。那是一条通往沙漠的唯一干道,我刚刚越过了高山峻岭,那里的海拔有点高,因此,我的耳朵有点不舒服,思维有点涣散。还好那条路上的车流并不多,很快就到了平原地带。这时,有个出口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有个特别的提示,我想我是不是可以顺着这个提示看看有什么意外发现。

这时,车子已拐进了一条乡间小道,这条路不宽,足够两辆车子迎面而过?路的两旁是枝叶枯萎,发黄的灌木丛,三三俩俩间隔着距离从地里往上?象是饿死鬼呼喊着,乞求上天的怜悯。这条路虽窄但也平坦,我在看路标,提示牌很快就带领我转进了左边的一条小道。这时我面前豁然开朗,在一排排常青树后面,竟然有一片白中带黄的沙滩,呈半圆形,环抱着一个大湖泊。湖泊背靠着是长满郁郁葱葱树林的大山。显然这是一个提供人们郊游的地方。我停下了车,打开车门,一阵凉风冲面而来。我裹紧了我的大衣,缩着我的脖子往湖边方向走去,只见远处有个突出来的地方靠停着几艘小船,那是提供人们出湖玩的机械船?时节未到,这时的湖边是一片寂寥。

先生,你是顺着那个提示牌进来的吧?

我的身后传来了一个男子的声音,在这美丽的地方有个人说说话似乎是不错的主意。我好奇地回过了头。

他大约50上下,穿着一件暗红相间格纹的衬衣款式的棉袄。头发散披到肩头,胡子拉杂,象是很长一段时间没修剪过。他的眼神镇静友好。

是的,先生。

偶尔路过?

是的。

看起来你很年轻。我在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在我可以放下手中活的时候,就从山中走走,不过这机会不多。

喔,看来我们都喜欢大山树林。

看到那颗树的吗?那是我平时休憩的地方。

顺着他指着方向,不远处,站立着一颗大树,它的枝叶似乎特别茂盛,它的躯干并不挺拔,斜倾着往上展开,树干也不粗壮,看起来倒有点?但那不影响它那勃勃生机,你似乎可以听到风起时,它发出沙沙的声音,那是它在吟唱远古的歌谣。

他是个有故事的人,我的直觉告述了我。下面是他的故事。。。。。

 

我想我可以理解了他,我的车继续在奔驰,这条路在远方向我展开。

 

 

片言片语 -读古学经典有感

  (2017-03-27 10:40:39)下一个

我想逻辑分为内逻辑与外逻辑之分。就象每一件事物呈现出来也必含有内在的意涵。也譬如当下笔为文字时,展现出来的文字不可能是不知所云。文字的外在逻辑我想现代语言学己诠释得蛮清晰了。至于内在逻辑那或许属于哲学范畴。“思辨”二词现代人可能较多的理解为关于外在逻辑。我觉得二词是一分为二的理解。思所谓一个过程,从精神领域下到思想的过程。辫同样也是一个动作,在思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整合达到领会。

前几天稍微看了下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当然所看到的著作者以西方学者为主,所表达着重在于拉丁字母序列成词组的范式?

个人很喜欢儒家经典《大学》。其篇章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内外逻辑互为贯通,甚为精妙。最喜欢的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我的理解通篇强调了知识与行动的重要性。这让我想到了明朝的王阳明的知行一致。而知行一致就是我所理解的现代“ 智识”。

《道德经》博大精深。虽解释为政治哲学,也因老子先生著作时所处环境个人际遇所致。我的理解为个人修身保全之箴言。实则人人有修,天下大平。(虽说这有道德理想主义倾向)。

当其位,谋其政,也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中庸》一书强调了“ 诚信” 。诚信的重要性在于贯通知行一致的从始到终的确保。这又让我想到了《周易》中的一个卦象:风泽中孚。听说此卦解重点在于诚。

关于:心性,理,道,这自是天理,存于匹夫。正其心,其为修身至源。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知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近我理解为跟随。

 

(2017-04-29 21:07:05)

对于先秦文言文的典籍看得不多,不过看过一些片段印象深刻。关于古文的内外在逻辑呈现出的对于篇章主体思想的表达意涵深远且互为交织有理有序,甚为惊叹。前秦典籍最为灿烂多彩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自有其历史源渊。周朝重礼仪,必然在文字上体现无疑,那个朝代的礼仪之风想必与文字的推广有相连关系,而两者又互为影响推进。文言文为主的前秦典籍在文字句章上的表达,无论对问之间,都可看出尊重有礼进退有节的为人态度。

目前对于文言文的研究似乎保留在原有基础上对于语法,词?的解释?这当然是最基础的关于语言学要研究的范围。个人感觉文言文的语感(内在意涵呈现出的一种特殊韵味)值得深入研究。声韵作为单个词发出的语调,那么一个语句,进而众多语句连成的篇章,是不是有个连贯从始到终的篇韵细密存在于文字交织之中,那么这也可解释为原始篇章作者内含的外现。这也是个人认为篇章内外逻辑完美展现的缘由。

至于语感到语境,语感的产生有其哲学内涵,语境有空间效应。个人空间到群体空间,又牵涉到一种传播式的物理性质。。。

个人感觉先秦典籍的文字表现 雍然大度,庄重自如。无论是孔子的儒学,还是吴起的兵书。内在行文之处,读者无不感其气度不凡。久阅其之,则提气也。盖气之充沛,生阳理气,至壮其魄,伟姿其健,自如归藏连山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