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杨振宁与李政道:从并肩摘得诺奖,到60年不再来往,他们为何决裂?
2025年10月18日中午,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消息一出,举世哀悼。而与此同时,人们又一次想起那段传奇又遗憾的往事,
他与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昔日挚友李政道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决裂。
从并肩同行,到共享荣光
上世纪40年代,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出身西南联大,一个是物理天才,一个是数学奇才。
1946年,两人先后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初次相识。
他们志趣相投、谈笑投机,很快成为挚友,更成为令人羡慕的“黄金搭档”。
1951年,他们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肩作战。草地上,两人常并肩散步、激烈讨论物理问题,甚至被院长奥本海默称为“最令人愉悦的风景”。
他们的合作成果惊艳世界——1957年,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双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一年,他们是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双子星”。
一场改变命运的“署名之争”
可就在最辉煌的时刻,矛盾的种子也在悄悄生根。
最初的导火索,居然是——论文署名的先后顺序。
按国际惯例,合作论文署名通常依字母顺序排列,理应是“李政道—杨振宁”。
但杨振宁提出,希望自己排在前面,因为他年长四岁。
李政道虽然意外,但还是勉强同意。
然而这件事让他心里留下了疙瘩。
后来,在另一篇论文中,李政道坚持恢复字母排序,杨振宁虽同意,但心里也有芥蒂。
自此,二人第一次分手。
诺贝尔奖风波:从荣耀到裂痕
1956年,两人重拾合作,夜以继日研究β衰变,终于提出震撼世界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但谁才是最初提出这一思想的人?
多年后,成为两人永远的心结。
李政道认为,是他在咖啡馆提出了突破性的想法。
杨振宁则坚持,是他率先想到关键的理论转折。
他们的叙述,完全相反。
1957年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一件“小事”又让矛盾加深。
杨振宁希望按照年龄顺序,自己先上台领奖;夫人杜致礼也希望在宴会上走在前面。
李政道虽觉得不妥,但碍于场面,只能让步。
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彻底裂开了。
1962年:彻底决裂
1962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回顾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文章。
杨振宁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把“李和杨”改为“杨和李”,并在注释中说明排序原因。
李政道气愤地认为这太荒唐——为名字顺序斤斤计较。
他当场表示,不必再合作了。
杨振宁激动到落泪,仍无法挽回。
从此,两个天才形同陌路。
?晚年的反思
多年后,杨振宁坦言:
“我和李政道友情的破裂,是我一生的遗憾。”
他引用苏东坡的诗: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可惜,他与李政道再没能做到这一点。
李政道则在2003年公开写道:
“我与杨振宁的分裂,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但无法回避。”
天才的孤独与人性的无奈
有人说,他们的恩怨,是科学史上最难解的谜。
也有人说,这是两个天才间“太相似”导致的悲剧——
同样聪明、同样执拗、同样渴望被认可。
正如李政道在比喻中写道:
“两个孩子在沙滩上奔向闪光的宝藏,
一个说‘我先看到的’,另一个说‘是我打开的门’。
他们最终找到了金色的帝国,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并肩。”
这,或许就是李杨之争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