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2023您好,视频分析[始于0分0秒长10分]及中文译文:

视频分析[始于0分0秒长10分]及中文译文:
⍟⍟⍟⍟⍟⍟⍟⍟⍟⍟视频分析[始于0分0秒长10分]及中文译文:⍟⍟⍟⍟⍟⍟⍟⍟⍟⍟
杨振宁教授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声音洪亮地回顾了他与物理学结缘的独特历程。他微笑着说,自己出生于合肥,但在六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后来,父亲在厦门大学执教,等到1929年他七岁的时候,全家便搬到了清华园居住。他在清华园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崇德中学——一所圣公会创办的教会学校。
在崇德中学那段日子里,一间不起眼的小图书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清楚地记得,在那里他读到了一本中文译作,书名叫《神秘的宇宙》,作者是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这本书让他首次接触到了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革命: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以及1925年的量子力学。他解释说,直到19世纪末,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世界,但随着对微观现象(例如尺度小到10的负8次方)的深入探索,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已无法解释这些新问题。正是这三大革命,最终解决了这些困扰,不仅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也为我们今天的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他便觉得物理学是一个非常值得去钻研的领域。
然而,真正将他引向物理学道路的,是一个意外的转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的父亲被调往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杨振宁还在高中二年级,尚未毕业。但他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在1938年,以“同等学力”的身份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他出示了一张自己少年时的入学准考证照片,上面稚气未脱的脸庞诉说着那段不凡的岁月。由于中学期间没有系统学习高中物理,他最初报考的是化学系。
为了备考,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自学完了高中物理和化学的全部内容。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发现物理学竟然比化学更有趣!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从化学系转入了物理系。
杨教授特别提到,在他自学高中物理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对他后来的学术生涯有着非凡的启示。当他看到书上解释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是a = v?/r,而方向指向圆心时,他的直觉却产生了冲突。他本能地觉得,如果一个物体在圆周上运动,比如转到上方时,应该有向前的加速度。他强调,当直觉与书本知识发生矛盾时,这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牢牢抓住它。他深入思考,最终明白了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向量,它们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正是对“向量”概念的透彻理解,使得他能够修正自己最初的直觉,将它引向正确的方向,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他未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西南联大研究生院学习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许多未来对中国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展示了一张与两位校友的合影,其中最左边的是黄昆,一位固体物理学的泰斗,对中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黄昆在20世纪50年代便致力于培养半导体人才,以至于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大学还是工厂,从事半导体相关工作的人,都可以说是他的“徒子徒孙”。杨教授甚至在2000年亲自为黄昆颁发了奖项。另一位校友张守康,则是在1992年从物理系转到了电机系。杨教授自豪地提到,他们三位当年在西南联大的经历,都堪称引人注目。在1992年北京大学的一次庆祝活动上,他们再次相聚,共同缅怀了那段在战火中求学、为科学和国家奋斗的峥嵘岁月。
~~~~~~~~~~音频信息~~~~~~~~~~~
这段音频是一位老先生的自述,主要讲述了他的教育经历和对物理学的理解。
他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6岁时随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父亲赴厦门居住一年。1929年7岁时,因父亲受聘清华大学,举家迁入清华园。他先后在清华园内的承志小学和教会学校崇德中学就读四年。
在崇德中学期间,学校小图书馆里一本译作《神秘的宇宙》(作者詹姆斯·琼斯)对他影响深远。该书介绍了20世纪前三十年的三大物理学革命:1905年狭义相对论、1915年广义相对论和1925年量子力学。他特别指出,这些革命性理论多由时年26岁的爱因斯坦完成,成功解释了19世纪牛顿物理学无法阐释的微观物理现象(原子尺度约10^-8厘米),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如电力、网络通信、原子能等)。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随父亲离开清华园前往昆明,其父在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的西南联大任教。1938年夏,虽仅读完高二,但凭借战时教育部允许"同等学力"者报考的政策,他以初中学历考入西南联大。
因高中后期停课,他虽未系统学习高中物理但修过化学,故报考化学系。但入学考试需考物理,他便借阅高中物理教材自学一月。通过自学,他发现物理比化学更具魅力,入学后立即从化学系转入物理系。
他特别提及自学物理时遇到的困惑:教材指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力)方向指向圆心,大小为速度平方除以半径。这与他直觉中"向前冲"的认知相悖。经深入研习,他领悟到加速度是"矢量"而非普通标量。由此他总结:当直觉与理论知识冲突时,正是最佳的学习契机,应当把握机会深入理解理论精髓,不断修正直觉认知。
他深情回忆起西南联大时光,当时物理系仅六名学生,其中黄昆、张守廉与他结为挚友。黄昆后来成为著名固体物理学家,1950年代归国创办半导体培训班,为中国半导体事业作出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守廉后转攻电机领域。三人因时常纵论学术,被西南联大师生称为"三剑客"。文末提及的照片摄于1992年,是为庆贺周培源先生九十寿辰所拍摄。

您今天到现在为止参与《我爱我家》的业绩

名次项 目数量
#29获点赞4
#31起高楼9
#40被浏览68
#46主贴数1
#50被跟帖2
#62字节数214
#101总贴数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