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杨振宁:理性之光与文明的回声

引题|一个世纪科学家的回望

副标题|他以数学般的精确探索宇宙的秩序,也以哲学家的温度思索文明的意义。

 

 

 

 

一、理性的少年:在混乱中寻找秩序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合肥,成长于清华园的学术氛围中。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教授,母亲温厚而坚毅。少年时代,他在战火与流亡中求学,经历了中国科学教育最艰难的年代。

 

在西南联大,他常在昏暗的灯下演算物理题。多年后,他说起那段日子仍充满感慨:“在昆明的课堂上,雨水从破屋顶滴下来,我们却在讨论宇宙的结构。”

那是一种最原始的信念——混乱中寻求秩序,黑暗中坚信理性。

 

赴美后,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的根基,也让他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与其说那是一个物理发现,不如说是一场思想革命。杨振宁用东方哲学的“对称与破缺”理念,提出了自然法则的动态之美——那是一种近乎《中庸》式的平衡思想。

 

 

 

 

二、回望故园:文化与身份的再定位

 

 

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选择在学术巅峰时期回到中国。那时的他,早已是普林斯顿的象征人物,却依然执意成为两种文明之间的桥梁。

1971年,他踏上北京的土地,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顶尖华裔科学家之一。

 

“科学不属于任何国家,它属于全人类。”他常这样说。

但他更清楚,科学的自由与文化的根性从不分离。

 

在清华的讲台上,他谈的不仅是方程,还有教育、文化与精神气象。他提醒人们:“科学的自由,需要文化的厚度去支撑。”

在他看来,西方的逻辑与东方的整体观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补足。科学的理性可以借助文化的柔性,获得更深的伦理力量。

 

 

 

 

三、思想的孤独与独立

 

 

荣誉之后,他并未沉浸在掌声中。

他开始批评科研制度的功利化,警惕“论文数量”替代“思想原创”。

“我们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聪明人敢想的环境。”这句略带锋芒的话,曾引起巨大争议。

 

杨振宁始终坚持独立立场:不迎合,不妥协。他既指出美国学术的功利,也提醒中国避免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急躁。

他把“思想的尊严”视为科学的灵魂。正如他所说: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敢于孤独地坚持正确。”

 

这种孤独的姿态,让他既像一位冷静的思想家,又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

 

 

 

 

四、晚年的温度:理性与情感的和解

 

 

2004年,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成为舆论的焦点。面对质疑,他平静地说:“这是两个人的选择,与世界无关。”

外界的热议,并没有改变他那份内在的笃定。

 

进入晚年后,他的兴趣从物理学的对称性转向人生的不对称。

“年轻时,我追求宇宙的对称;现在,我更关心人心的不对称。”

这句话,像是对他一生理性道路的温柔修辞。

 

在清华园的宿舍里,他每天写字、读书、散步。身边的世界喧嚣,而他内心的秩序却愈加宁静。

他相信,人的生命就像自然法则——有规律、有波动,也有无法预测的美。

 

 

 

 

五、文明的回声

 

 

一个世纪过去,杨振宁的足迹跨越了战火、冷战、全球化的三个时代。他既是理论物理的缔造者,也是文化对话的见证人。

 

他留下的遗产,不仅是“杨—米尔斯场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平衡,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找共鸣。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是语言不同。”他在一次访谈中说。

那是他思想的核心——科学是秩序,艺术是温度,而人类的文明,正诞生在两者的交汇处。

 

当他晚年再度走过清华的荷塘,水面映着月光,像年轻时昆明的雨夜课堂。七十多年过去,世界变了,而他追寻的那束理性之光,依旧柔和地照亮着文明的回声。

 

 

 

编者按

在当下这个算法主导、节奏加快的时代,杨振宁的身影提醒我们:科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思考——思考人类为何要追求真理,以及如何在知识与善意之间,维持一份平衡的力量。

 

所有跟帖: 

这篇可不可以登上 三联生活周刊? 只缺作者了 -sac- 给 sac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21:42

其实缺的是新内容。CHATGPT唱赞歌的时候说不定还能唱得更长,再给谱上曲。 -偶尔短路- 给 偶尔短路 发送悄悄话 偶尔短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27:44

小机智何在? -zuomo- 给 zuom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29:52

得瑟何在好像是个更严重的问题,都没来跟老杨告别。 -偶尔短路- 给 偶尔短路 发送悄悄话 偶尔短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1:30

上篇正是GPT写的,你还可以要求加长和配图 -sac- 给 sac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0:08

发现AI的制造八卦水平好像还远远赶不上人类,亟需提高水平。 -偶尔短路- 给 偶尔短路 发送悄悄话 偶尔短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5:42

当然啦,TA在抄抄抄嘛 -sac- 给 sac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7:29

中国新闻社发的就很全面了,用什么GPT呢 -一笑拉- 给 一笑拉 发送悄悄话 (196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2:08

测试而且,都大同小异 -sac- 给 sac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10:38:0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