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京的巧克力、雪糕都是“假”的

现在的帝都,当然什么高级的东西都有了。

80年代去北京上学前,周围的老太太们都来慰问,送来各式老火靓汤,表达可怜之意:要去没汤没水的地方受苦受难了。北方的汤在广东人的眼里只是涮锅水,广东的“糖水”,在北方更是难觅踪迹。

我宽慰大家:我高中时去过北京和其它北方城市,参加比赛和各种活动,加起来也有一个多月,各种难吃的饭菜都吃过了,能找到活下去的方法。

到了北京,第一个打击时开学不久的中秋节,硬的像石头的月饼。买的雪糕味道也没有奶油味,都是牛奶加香精。巧克力就更是怪怪的,查成分表,用“代可可脂”代替了“可可脂”,怪不得塑料味。

同宿舍的北京哥们,带我去了他家,对他们吃的的东西我觉得太不新鲜了。但是他把涮火锅的铜锅带到学校,在大冬天里吃羊肉,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享受。

经过若干年北京的洗礼,我已经对食物的鲜味不在挑剔了。后来在美国湾区生活多年,吃的假中餐假粤菜多了,但总算能安慰一下中国胃。后来接触了一批广东老乡新移民,他们吃不惯没有“鸡味”的鸡,没有“锅气”,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地道的粤式菜市场和餐馆,跟他们一起去吃了,感觉我对新鲜食材的追求已经差很多了,在他们看来已经不是广东人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