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七十年代香港“大排档”

【香港】六、七十年代香港“大排档”:60年代我所见到的大排档,香港大排档主要在一些横街暗巷或马路行人道上,工厂区大排档最多。那时大排档或小茶楼是没有“走堂”,叫餐不用写单,所谓走堂走来一边问“要饮什么茶、吃什么全用口传,结账也全逢大声通知收银员,例如:有一男一女顾客吃完要付钱,“走堂”就会大声通知收银员“前面那位先生拿住后面那位小姐两粒”。前面男的吃了五毫(“走堂”说的拿指就是五个手指),后面小姐吃了两毫(“走堂”说的两粒就是两毫)。

大排档早市(饮早茶)人山人海,那时大排档饮茶的人比茶楼酒家人还多,迟到一步想找位坐都难,那时茶楼、酒家、大排档是没有定枱这一说,先到先坐男女同枱互不认识。由于上班要坐车坐船遇到堵车会迟到,很多工厂上下班都要打卡所以要提前出门,不堵车时又太早到,上班时间没到工厂还没开门,所以坐在大排档看报纸最适合消磨时间。

香港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早茶主要由中式点心和茶水构成,过去香港饮早茶从7、8点开始直到11点左右结束,饮客主要以老人和打工仔为主,喝的茶最普遍的是普洱,寿眉,香片,水仙,菊花等等。我刚到香港时,小茶楼、大排挡饮茶没有茶壶茶杯的,茶碗有个盖,盖子偏离点直接用茶碗喝。早茶点心品种多,咸的、甜的、肉的、素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很多都是传统手工制作,凤爪、叉烧包、莲蓉包、虾饺、糯米鸡、鲜虾肠粉,等等,大部分人是“一盅两件”,早上饮茶不是吃饭,大排档饮茶主要以看报纸打发时间。

香港人饮完早茶上班重点要快,六、七点开始出门在茶楼看报纸坐到八点,我饮茶以看报纸为目的吃是其次。每间酒家、茶楼、大排档、附近或门口都有报纸档,报纸种类很多左、中、右都有、还有早、午、晚报,那时物价很便宜几毫子就可以饮餐茶,一份报纸一至两毫子(角),早点也便宜两三毫子一盅茶钱,午餐我对“鳗鱼肉”做的“班腩饭”、“三烧饭”情有独钟,一大碟饭八毫子至一塊二有交易、又便宜又经济。

我的印象中,香港大排档四方通风渠道就在枱边,顶上挂张五颜六色尼龙布遮风挡雨。路边的大排档因为占用了行人道,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坐枱中间小条小小过道让行人通过。过去大排档卫生非常差,四边无遮挡行人的尘土、汽车的废气,特别是夏天汗味满天飞。好在顶部还有张尼龙布遮挡,除了可遮档太阳和雨水外,还可以挡住从楼上丢下的“加料品”、大排档顶部的尼龙布或在行人道上,一包包、一坨坨的“废物品”随处可见。特别是那些横街暗巷的大排档,苍蝇、蟑螂、老鼠、什么都有。大排档早市前,在坑渠放滿准备开市用劏好的一只只“鸡、鹅、鸭”,这些“鸡、鹅、鸭”由于夏天在坑渠放得时间长有些己变味。这些“鸡、鹅、鸭”在一烧一煮再加料后的确香喷喷。做生意讲成本,生意人才不会乱丢乱弃的。高温杀菌眼不见为干净。

大多数工厂早九晚五,工厂的工人要赶上班,想饮早茶必须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才能有位坐,不然迟了就要站在旁等坐位。工厂工人午餐进餐时间有限,又图便宜,多选择大排档进餐,大排档也的确比茶楼便宜,一盅茶才两三“毫子”一碟“班腩”(鰻鱼)饭才八亳,三烧饭、腊味饭、或三宝饭才一塊二。那时物价也便宜,一份报纸才卖一两亳子。很多大排档还包工厂工人午餐伙食,工厂多数是做自己工,多劳多得。很多有家庭有负担的工人想多赚一些,吃饭时间越快越好草草吃完就开工,甚至边食边做也有不少人,所以最适合“搭伙食”。我们说的“搭伙食”就是在大排档做好送来。

我在工厂裁毛衫时也搭过伙食。大排档煮好准时送到工厂。“搭伙食”有两、三种餐可选,有钱选好点、要省钱选差点,但多数人选两菜一“汤”。我的两菜一“汤”、半个咸蛋,两三条手指大的魚,加白菜汤,这个白菜汤其实就是“菜虫汤”,全是密密麻麻针头大小的菜虫,这些小菜虫捡不完拿不走,浮在汤水上,付了钱不喝也得喝。成本问题经营者才不会去买好菜做,天下乌鸦一般黑无商不奸。

“搭伙食”好处有人把饭做好送上來,不用跑到外面找地方吃饭,适合那些想要多干的人,自己工多劳多得。中午吃饭时间12点到两点,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这段时间无论是茶楼酒家还是大排档都很难找位坐,经常都要站着等。“搭伙食”也最适合一些烂赌鬼,争取时间赌翻几手,工厂工人有些也很烂赌,特别是单身仔,我也不例外,本来吃饭时间就很短,甚至三点三半个小时的下午茶,都要赶去赌上几手才过瘾,狼吞虎咽草草吃完就赶着上场,有攻打“四方城”的、有打“十三张”的,有打“客家牌”的,还有下棋的、有睡觉的,工厂里人生百态样样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