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国探亲,对网約车赞不绝口,因为网約车操作简单,下单显示的是一口价,固定价,而且来车快。结算时一般都是下单显示的一口价,有时还要便宜几块。
今年回国跑了七八个城市,进出机场以及在市内,除了考察有意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出门基本靠网約车。发现一年不到,国内网約车发生了巨变,一夜又回到了九十年代的出租车乱收费的老路。
简单地说,今年的网約车一如既往的操作简单。但是发现国内的网約车出现巨大的变化。那就是下单的价格是浮动的! 他们称之为预估,或者根据拼车实际上车人数,浮定决定最后的车钱。这个基本又回到过去打出租车时司机操作性大,可以乱收费的老毛病。不同的是,以前乱收费,绕路等等不义之财,落入司机的口袋,现在是落入平台的口袋。
举个例子,我在宾馆下单网約车去鼓浪屿。下单时显示“一口价”, 但是平台会让你无限地等待接单的司机,可能永远没有司机接单。因为平台可能根本不派单。在你等待司机接单的无限等待的时间里,平台每隔几秒钟就会蹦出一个text message, 说现在有司机可以过来,但是价格比最初的“一口价”高5块左右, 问你同意吗。你点同意,如果以为平台就会马上派车,那就想简单了。平台会继续弹出新的text message, 又是同样的套路,说如果接受这个新新价格,有司机会在十秒内赶到,价格是在提价的基础上一般加5—10块钱。如此螺旋上升价格,直到平台获得他满意的价格,然后派车。
(比如,拼车。比如下单时显示,如果两个拼车成功,每人10块,如果三人拼车成功,每人7块,如果拼车不成功,就你一个人,那你一个人付三个人的钱,三十块。这个就有操作空间了, 平台的算法可能不给任何的拼车机会,直接去接人,然后说没人拼车。。。)
那么这个超出当初下单的“一口价”的额外收费,不断加价的钱,会落到司机手上吗。我问过司机,答案是否定的。司机显示的价格与我微信最终支付的价格不一样。
一句话,网約车带来的一切好处(司机不能乱收费,绕路等等), 绕了一圈,现在又被平台给恢复到了网約车出现前的九十年代的随意操作年代了。不同的是,这次乱收费,浮动收费,绕路等等的执行人和受益人,变成了平台。
而且我发现不仅仅是滴滴等平台,几乎所有的网約平台,都是上述操作。觉得中国政府应该出面制止类似网約车平台这种走回头路的乱象。
寄望资本,资本家有社会公德责任等等,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没有监管,杀人放火对他们来说都是值得一试,更别说简单的修改算法,乱收费。这是这次回国得出的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