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关于这一事件的起因,有一些历史争议,但主流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武装冲突,而非纯属偶然或中国军队“惹出来的”。
下面从几个关键角度做出分析:
主流史学观点:日本蓄意挑衅
-
日本早有侵华计划:
-
从“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就在逐步推进侵华步伐。
-
1935年已制造“华北自治”运动,力图分裂中国北方。
-
日本陆军内部主战派早在1936年底已制定“对华作战预案”。
-
-
事件经过显示日本主动:
-
7月7日晚,日本驻丰台的华北驻屯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守军控制的宛平县城搜查。
-
第29军(宋哲元部)严词拒绝,随后日军炮击卢沟桥与宛平城,拉开战幕。
-
次日日本又增兵,显示其并非寻求解决,而是蓄意扩大冲突。
-
-
事件后果迅速升级:
-
日本政府虽最初声称“局部冲突”,但不久后即动员大规模军力进攻华北,表明其“借题发挥”的战略意图。
-
关于“第29军惹出来”的说法,主要源自以下几类论调:
-
部分民间言论或“责任内化”说法:
-
有人将中方守军“拒绝让日军搜查”解读为“挑衅”,这是一种受侵略者立场影响的逻辑。
-
如果以“被打还手即是挑衅”的逻辑判断历史,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史观。
-
-
战后某些“反共亲日”言论中出现:
-
国共内战期间及冷战早期,部分反共阵营刻意模糊侵华责任,以争取对日合作,有意淡化日本侵略行为。
-
历史文献支持:
-
《东京审判》档案中,日本多位将领承认此事为计划行动之一。
-
中、美、苏等国当时的外交档案也多认为日本是主动侵略者。
-
《中华民国外交文件》(1937)中也明确说明日军不顾中方多次克制,仍大规模进攻。
结论: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武装冲突,旨在借机进一步吞并中国北方。第29军的宋哲元部只是按照职责保卫国土,并无主动挑衅之举。
因此,称其是“西北军第29军惹出来的”是对历史的误解,甚至有替侵略者开脱之嫌。这样的说法需要格外警惕与澄清。
如你希望,我可以提供相关史料出处(如东京审判证词、中美外交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