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研那会,美国州立大学里比较新的少数几个学校,还是只收15%的overhead,但这几个学校都有拿得出手的系和专业,总体来说能带动整个学校申请经费,一般的小学校没有这么好的机会。那时候有的三流学校在专业期刊上招tenure track的助教,就写明了要和funding agency有联系,能够拿到科研经费。所以一般刚毕业或者做过两三年博士后的,没这个本事就退缩了。如果将来拿不到经费离开,还不如及早找个好公司。
一般来说,如果学校只收10%的overhead,在这个学校拿到经费的概率也不过10%
所有跟帖:
•
能拿到经费也是一种能力呀,说明人际关系能力强,自我推销能力也强。
-片地野花-
♂
(0 bytes)
()
05/28/2025 postreply
10:15:46
•
有在常青藤做一辈子的老博士后,老板拿到基金给个活
-胡雪盐8-
♂
(0 bytes)
()
05/28/2025 postreply
10:16:05
•
这就跟我们当初捐款基本是捐给那些有名的大慈善组织,后来发现overhead太高,需要的穷人拿到手的捐款实际上很少,就改变
-自在自为自洽-
♀
(77 bytes)
()
05/28/2025 postreply
10:24:02
•
我觉得缩减一下哈佛这类大学的经费没坏处
-人在家坛-
♂
(0 bytes)
()
05/28/2025 postreply
1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