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回忆

这几天,院子里的十几株芍药含苞欲放,每天眼看着就要绽放的样子,就是不开花,让我这慢性子的人也心急。

晚饭吃完香喷喷的水盆羊肉,就赶往机场。我们这个城市的国际机场不大,每次进出的人都不多。我蛮喜欢这种人少不太拥挤的机场。曾经经历过一些非常大的机场,像亚特兰大的芝加哥的,每次在里面转机找登机口都得走很长的路程。飞机途径雷克雅未克转机再飞往目的地哥本哈根,这将是我第二次来这个北欧著名城市,母女俩是第一次来。每年每次全家人一起旅游大家都很开心。

在飞机上闭目休息的时候,就回想起二十五年前的秋天,我和同事出公差来哥本哈根,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每次细想那次经历,都觉得是挺有趣,也认为那可能是改变我人生方向的一次旅行。

那时我毕业留校两年多,在研究所工作。所里除了导师和两个年龄大一些的女老师,就是我们六个年轻教师,我是最小的一个。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最轰轰烈烈的时代,所里年轻人也磨拳霍霍地准备干一番事业。除了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外,就是不断申请省,市,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和外面企业合作开公司。研究所是省重点科研机构,因此就购买了不少国外相对先进的科研仪器与设备。其中就有三万多美金买进的丹麦一家公司的的转子动力学实验装备。丹麦公司不但提供产品还包括培训,这促成了我们的海外之旅。到了约定好的时间,导师就派我和另一位师兄同事一起去。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去大学科研处办理出国手续的时候,科研处处长说设备是经他们手购买的,他也想去看看,还有科研处另一位女老师也要去。于是,我们四个人办好护照签证,到了北京,出发前又去见丹麦公司的中国总代理负责人,他请我们吃饭,席间又加了一个人和我们一起同行。他只说那人是他朋友是大款,没去过国外,想凑热闹一起去国外看看。他已给丹麦公司打过招呼,五人同去培训,那边有人接待还有旅游。饭间北京人很健谈,说丹麦是很发达国家,满大街出租车都是大奔,听得我们愣愣的。那时的北京满大街全夏利捷达。

到了丹麦,公司的人接我们到市中心的小旅馆。记忆中哥本哈根的天空总是雾蒙蒙,下午四点就天黑。十一月份的天气,潮湿阴冷,还好我们都带着毛衣大衣。晚上下了一场小雨,天亮雨就停,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干净清爽,很安静。即使有汽车极速的飞过,也没多少噪音,大概街上都是好车的原因。酒店的服务员和出租车司机一样,说话都很轻,很礼貌。我们用蹩脚的英语比划,他们都挺有耐心的解答。

第二天的旅馆早点免费,我们都吃得饱饱的,吃完同事还偷偷藏了几个鸡蛋和面包,准备中午饿了再吃。到了公司,培训要两天,剩下三天公司安排导游带我们旅游。我那时英语很差,培训的课堂上根本听不懂,除了我师兄还偶尔问一两个问题,其他人傻傻的,听不懂也不说话,熬到培训结束,去公司厂房和实验室参观,印象还不错。

后来的几天导游带我们到处走走,是我们最开心的几天。导游是北京人,在那里已生活多年。人很健谈,边开车边一路给我们介绍丹麦历史文化和社会风情。他说丹麦人口五百万,每年出口种猪也五百万,很多卖给中国。丹麦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嘉士伯啤酒,马士其海运,诺克诺德制药等。途径丹麦的农田,有很浓的气味,导游说人家是环保不用化肥用的是牲畜粪便。对丹麦的旅游景点如城堡,皇宫广场,小美人鱼什么的没什么深刻印象。倒是去的红灯区那条街还记得,导游说楼上房子亮红灯的有客人,灯黑的是没客人。导游带我们到中餐馆吃完饭后去农贸市场,我们很开心,在哪里或多或少买了些本地东西。记得处长在地摊上挑了一条围巾给他的女同事,那老师围上围巾给我们展示,很开心。当时我没有多想,很多年以后每次想起那个场景,才明白好像有猫呢,或许也没有,我瞎想哈。农贸市场还偶遇一位中国女士,她主动拦住我们问我们是不是国内来的,我们说是,她有些激动,说好多年没见过中国人,就和我们聊好久,她也是北京人,嫁到了丹麦。

晚上我们在旅馆打扑克牌,说好谁输了就去楼下柜台拿免费的橘子。我输了一次,下楼去拿的时候,紧张又不好意思,感觉像是在偷东西似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师兄起来去外面溜达。经过一排丹麦人居住的小房子,深秋的时节,一些残留的金灿灿树叶还挂在树梢,院子里的树下一大片落叶,配上北欧风格的彩色漂亮小屋子,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师兄指着一栋房子给我说,我未来一定要出国,退休后就住这样的房子…。我们回去第二年,他真就出国了,第三年我也出国了,哈哈。

在城市公园里遇见的一队幼儿园小朋友,由两个女老师领着,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带着帽子,有的是全身一体的那种羽绒服,蹬着靴子,白白净净的小脸,非常可爱。那一下子让想起我那半岁大胖乎乎的女儿,也许穿上那样的衣服也好看,于是我回去前就给她买了一套类似的连衣和帽子…

转眼间,二十五年的快乐就过去,女儿已亭亭玉立,变大人了。期待这次丹麦之旅给她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