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吃”汤,怎么听都像是老外在说汉语。的确,英语里不用“喝汤”,而是说“eat soup”。这可能和西餐汤本身的性状有关:浓汤为主,要乘在汤盘汤碗里一勺子一勺子喂自己个儿吃。比如Chowder,以海鲜或者玉米为材,少不了土豆、黄油和奶油的掺和,按当年老爸的话叫做“黏黏糊糊的”,79年他第一次出国访问西欧和北美,一走五十多天,最后一站了大使馆招待,一问大伙想吃点啥,早让黄油奶酪逼疯了的一干人等异口同声:来点儿大米粥咸菜就成!嘿嘿,“汝之佳肴,吾之毒药”是也!
再比如Gumbo,秋葵汤,路易斯安那州的州菜,主要由味道浓郁的汤料加肉类、火腿香肠,贝类,芹菜、甜椒、洋葱和增稠剂共同构成,融合了非洲、法国、西班牙及美国原住民等多种烹饪元素。“吃”汤,就着面包,人家原本就是一顿饭,不像现代高档餐厅里,给你小巧精致的一小碗,雪白的骨瓷配上银匙,是开胃汤。
法式洋葱汤,汤里已经自带了面包和奶酪,奶酪融化在面包上,和汤一起吃;普罗旺斯海鲜汤(Bouillabaisse),马赛渔夫的美食已然登堂入室,根本就是烩海鲜啊,各种鱼类、贝类、鲜虾菜蔬植物香料一阵乱炖,关键看白葡萄酒和藏红花的功力;龙虾浓汤(lobster bisque),丝滑如脂,点睛之笔是白兰地,浓缩了海洋的更是法餐的精华;还有咱耳熟能详的俄菜罗宋汤(红菜汤),冰岛的 Fiskisupa浓汤,匈牙利的古拉什(Gulyas)浓汤……都少不了一个“浓”字,寒冷的冬天里,暖心饱腹暖胃,尤其最后一个,也叫土豆烧牛肉,吃了是不需放屁的(主席语)。
不过不管老欧洲还是新大陆、餐馆或在家里,现如今要说哪个汤式最受欢迎特别流行,非菜泥汤(Puree)莫属了。顾名思义,就是把蔬菜打成菜泥,继而用鸡汤混成浓汁调味。学问在蔬菜种类的选择与搭配,芦笋,蘑菇,胡桃南瓜,或者菜花加胡萝卜,甜椒配胡萝卜,土豆青蒜等,里边都少不了洋葱,有时还要加生姜、大蒜或香菜。蔬菜先用少油翻炒再加鸡汤煮软才香,不介意的话收尾时还可以加一点奶油(cream)润之。说不介意是因为很多人介意,能不加就不加,一来减少脂肪摄入,更健康也更放心,二来高速的食品加工机本身就可以使菜泥达到极佳的口感。那您要问了,用鸡汤就不怕鸡油啦?不怕,因为熬好过滤的鸡汤也一定有一道冷却程序,待上面一层厚厚的鸡油凝固,撇去,剩下的才是大厨小厨们朝思暮想的琼浆玉脂。甭担心没时间熬鸡汤,大工业生产早给您准备妥了,超市里一买十罐二十罐备着,即用即开!
方便,可口、健康,感情“吃”汤就是在吃蔬菜啊,植物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一点儿不带糟践的全下肚,顺带帮你把肠也清了——肠蠕动欢实着呢!还省牙,这个好也不好,吃太精细了,用进废退,虎牙不利了,智齿早晚也得拔。电影“Wall-E” 2008年就预言了,未来的人类除了脑袋大(但下颌短)、手指灵(玩儿手机),所有系统全退化!
中餐汤里好东西也不少,东北大酱汤,西北羊肉汤,北京的羊杂、清水羊头,河南的胡辣汤,更别提人广东的煲汤了。一个“煲”字就全有了,犹如炼丹,和无量仙翁有一拼——想想把龙王炖了那得多香多营养啊?煲汤煲的其实是时间和耐心。以至于有好多延伸,比如“煲电话粥” (社交媒体还没那么发达那会儿):电话一打个把小时那种,撩妹套瓷您可不是得小火慢炖、慢工出细活?!说死缠烂打、死皮赖脸也成,那是您火候没掌握到家,整糊了。胆固醇是不是高点儿?没关系咱有中药宝典、阴阳理论武功绝学呀,西洋参、当归、玉竹、干贝、龙眼、枸杞、红枣、沙参、陈皮、白芷……当然禽、兽是本,野的更棒只要不是蝙蝠穿山甲就成,野大发了也吓人。鲜香夹杂着苦涩,您感觉刚刚好,机体的欢愉伴随着灵魂出窍。你看广东人的养生是自觉的、虔诚的,犹如宗教。信则灵。不信的话您也可以说那是扯淡,和咱北方人拿西红柿鸡蛋汤甚至刷家伙水泡豆腐溜缝儿没区别。过去可没什么高汤,拿点儿猪油炝锅算不错的了,提鲜放点儿虾皮蟹籽。我哥们儿更简单,吃完饭往饭盆里倒点儿开水,将剩余的菜汁儿米粒儿涮吧涮吧就是碗好汤,喝了抹抹嘴,也舒坦!
有趣的是,广东人煲热汤是不分冬夏的,热就是凉,这个老外打死他也理解不了。那次三伏天儿里请一德国哥们儿喝广东凉茶,一口闷没把人家烫死!老外夏天有凉汤,Gazpacho,西红柿、黄瓜甚至西瓜,单独或者混合打匀,完了上面还可以加勺酸奶提味儿。别说老外,就咱北京人夏天吃炸酱面不也得过遍凉水?和东北人夏天吃水捞饭一个意思,清爽!广东人的爽更深沉些,除了感觉更是信念,当广东人操着蹩脚滑稽的普通话笑嘻嘻地对你说,“饮点儿汤啦,这汤是凉的!” 记住,千万别拿这个“凉”和冰镇的比,人家的“凉”背后是东方哲学,和古老的广东话发音一样正统。
东方的,西方的……其实挺简单,“喝”的是清汤,清且轻,清的是精华,不管汤里招呼了多少山珍海味,日本的味增汤和韩式猪骨汤也是清汤;“吃”的是浓汤,浓且重,浓的是厚实(奶油、菜泥、土豆、增稠剂),无论视觉上还是口感上。就好像水墨与油彩、宣纸和画布的分别,或者豆腐与奶酪、丝绸和皮毛、清茶与卡普琴诺、竹木筷子和金属刀叉甚至木结构寺庙相对石头教堂……清雅与浓郁间,高山流水和安魂曲或许在你耳边交替回响,“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的禅意与“睡莲”(莫奈)、“月光”(德彪西)里流动的光影、色彩亦可能在你心中在你眼前依次呈现……
想多了。不过一碗汤多少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闪光点,不是挺有趣?
2025年2月于多伦多
首载美国“世界日报”副刊,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