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墩子(也有叫萝卜丝饼的)的摊头,早些辰光,菜场里多得很,校门口也有的。
煤球炉子,双耳铁锅,一张小方桌,两个铝面盆,就是全部家当。

铁锅上嵌半圆铁丝网,滤油用。方桌放铝面盆,一盆面糊,一盆刨得极细的白萝卜丝,撒细盐、胡椒粉,添些葱花,香味足。

这油墩子,论管饱,差着点,当闲嘴儿,占着肠胃,可放学下班路上垫肚子,再合适不过。

过油汆的吃食,着实馋人嘴,没出校门,香味就拽着人往摊头凑。一锅热油,油墩子炸得噼啪响,小囡围着一圈,眼巴巴望,只等着油墩子,等得咽口水,平常事。

油墩子出锅,两张日历纸,或是巴掌大的报纸一裹,保准就是一口,烫得直哈气,也吃得乐呵,毕竟艳羡的眼神儿,可是不少。

这物事,价钿不高,可也不是天天吃得的,赶上口袋空又嘴馋,就和同学掰腕子,输了请吃油墩子,好在有把子力气,赢过几次。之后,再没吃上免费的,赢不得,谁还情愿“赌”。


油墩子花头不多,白萝卜丝、荠菜末做馅儿是常见的。听过有豆沙馅,我没见过。

加肉,是顶豪华的,成本高,不划算,做的摊头少,慢慢就没了。油墩子卖贵价,揽不着客,价钿要低,成本得往下降。油墩子也就见不着荤腥,成全素了。

吃过油墩子顶点肉末的,丁点多,聊胜于无。
顶上窝只河虾,是早年的事,虾壳通红,虾须直挺,吃口脆,能连壳吞。前几年,买着过,不如前了,许是客排的多了,师傅做的仓促,竟是没熟透的!

炸油墩子急不得,得在热油里多翻腾几回,炸透,滋味最好。

看师傅炸油墩子,顶有意思。缚了筷子的勺,舀两勺面糊进模子,放萝卜丝或荠菜末,再浇勺面糊盖住。

浇面糊有讲究,馅得裹严实,萝卜丝支棱在外头,费油得很。


油温高,油墩子能自行脱模,长筷子翻个四五次的功夫,也就熟了。

模子是铝皮的,带长柄,有弯,能勾锅沿,通常一个摊头,有四五个模子。

弄堂口有爷叔会做模子,麦乳精或是奶粉罐子,拆成一块铅皮,敲敲剪剪做成模子,椭圆型,像只小脚盆,上口稍大,底部小些。

现在还在用,工具倒是一样没变。
只是菜场里不摆摊头了,馋嘴也只得自己做些,面糊调的不如外头,滋味差些,倒还能解馋。

年前去了趟边上的古镇,有油墩子摊头,味道嘛,哄哄游客的。

前两年,去蒙自路,有个摊头,一个阿婆炸油墩子,个大馅多。买了个,皮酥,萝卜丝脆甜带汁,像小辰光的米道。
印象里,米道最好的,数封浜小菜场的摊头。

摊头前呆的时间不算少,也没探出个面糊“秘方”,就只留个馋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