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夜间过度光照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5年10月28日
一项针对成年人夜间光照影响的国际队列研究发现,夜间光照会显著增加50岁以上人群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
“除了现有的预防措施外,避免夜间光照可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策略,”丹尼尔·P·温德雷德博士及其同事写道。温德雷德博士隶属于南澳大利亚贝德福德公园的弗林德斯健康与医学研究所。
该研究纳入了88,905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2.4岁(标准差为7.8岁)。女性受试者占研究总人群的56.9%。该队列研究的样本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约 502,000 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于 2006 年至 2010 年间招募。其中 103,669 名参与者在 2013 年至 2016 年间佩戴光照追踪设备于其惯用手腕上,持续一周。研究人员追踪了参与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发病情况,直至 2022 年 11 月。
研究人员共从手腕光照传感器采集了 1300 万小时的光照暴露数据,并将其分为 0-50、51-70、71-90 和 91-100 四个百分位数。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超过 70 万人年的随访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在调整了已知的CV风险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长、既往糖尿病史、社会经济地位、多基因风险、种族、轮班工作等)后,处于第91至100百分位(即经历最明亮夜晚的人群)的队列,罹患多种CVD的风险显著高于处于第0至50百分位的人群。
明亮夜晚队列罹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比(HR)调整后为1.32(95% CI,1.18-1.46)。心肌梗死的风险比调整后为1.47(95% CI,1.26-1.71),而心力衰竭的风险比调整后为1.56(95% CI,1.34-1.81)。研究发现,房颤的调整后风险比(HR)为 1.32(95% CI,1.18-1.46)。在明亮光照组中,卒中的调整后风险比为 1.28(95% CI,1.06-1.55)。
“这些发现与实验结果一致,这些实验表明光照对已知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例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的昼夜节律调节具有睡眠非依赖性效应,”Windred 及其同事写道。
在女性队列中,夜间光照与心力衰竭(交互作用 P = .006)和冠状动脉疾病(交互作用 P = .02)风险的关联性更强。在队列中最年轻的人群中,夜间光照与心力衰竭(交互作用 P = .04)和房颤(交互作用 P = .02)风险的关联性也更强。
“这些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轮班工作会导致昼夜节律紊乱,从而增加女性患心力衰竭的风险,而男性则不然,”温德雷德及其同事写道。
作者指出,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探讨了光照是否与心力衰竭或房颤相关。
以往关于夜间光照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基于卫星数据,而卫星数据无法准确评估个体层面的光照暴露,因此这项面对面研究具有创新性。
温德雷德及其合作者写道,一项先前使用卫星数据定义光照暴露的队列研究发现,夜间光照最强(前20%)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比夜间光照最弱(后20%)的人群高出7%至23%。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还观察到,夜间光照最强的人群(前25%)中风风险高出28%至30%,而此前一项卫星数据研究发现,夜间光照最强的人群中风风险比夜间光照最弱的人群(后25%)高出26%至43%。”他们还指出:“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夜间光照最强的人群心力衰竭风险高出45%至56%,房颤风险高出28%至32%。”
温德雷德及其合作者表示,本研究收集的个体层面数据还使研究人员能够证实,夜间光照的影响独立于一些可能与光照时间不当相关的因素。
“事实上,即使在调整了参与者的睡眠时间偏好(睡眠类型)、基于活动记录仪的睡眠时长、睡眠效率、身体活动和光周期等因素后,夜间光照暴露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联仍然显著,”医学博士、哲学博士乔纳森·塞德纳斯(Jonathan Cedernaes)在随刊评论中写道。“这表明,夜间光照暴露的风险并非继发于睡眠不足或季节性日照时长变化等因素。”
塞德纳斯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科学系的一名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员。
尽管他称赞温德雷德及其同事的工作“前所未有”,但他表示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