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江三峡】:《渔光曲》

来源: 白梅格 2015-12-05 15:31: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33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白梅格 ] 在 2015-12-05 15:33:4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https://youtu.be/9dx8fMARjWs

《渔光曲》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 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 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星,星儿藏入天空,早晨鱼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 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腰已酸, 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附后图片5张:西雅图、维多利亚、温哥华三角内群山海域,风凉夏日清早时分,晨曦朝阳中的打鱼船。。。。我以前拍摄的。

 

看罢张艺谋的新电影《归来》,除了生离死别重逢生变的伤感场景,陆焉识弹的那首《渔光曲》也令我的眼泪蘧然欲滴,更让我想起了远在长江三峡的祖籍老家。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一些祖先远近亲戚曾生活在三峡岸边,依靠上山斩柴下江捕鱼为生。子孙后代展翅高飞之后,他她们难舍故土,依然生活在风高浪险的峡区,有的是一直帮着在外的子女带娃,有的是寒暑假特忙,因为陆续有晚辈们的小家伙送回来。

 

关于老家最早的记忆,是刚去时堂屋的地上倒扣着一只竹簸箕,里面关着叽叽喳喳的小鸡仔。每天从竹簸箕的顶隙上抖进鱼骨米粉。一段时间之后小鸡长大了一点,竹簸箕也渐渐被顶起来了,下端露出10多只忙乱不堪的小鸡爪子,顶着簸箕在堂屋的地下忽东忽西盲目地移动,尤其是一下撞在门槛上,顿时冲匝得小鸡脚们一个踉跄,然后它们后退几步再合力撞上去,契而不舍的如此反复让我等娃们哈哈大笑。直到有一天,雏鸡仔们长大了!一骨碌掀翻竹簸箕,突见天日的鸡仔们骤然象慌兔一般惊惶失措四处跳窜,在屋里兜圈碰壁之后,一只只扑棱棱全都逃出了大门。一般这个时候,我的假期就入尾声了。。。

 

暑假天气好的日子里,我们常去水边溜达,一阵浊浪热风掀起,岸边沙石里的陈年老鳞就纷纷飘浮着飞舞起来。这些鱼鳞细碎、焦干、卷曲,只要一粘上人湿漉漉的胳膊腿头发,就崁贴绑紧,不易抠去。岸边上有的人在钓鱼游泳玩乐,还有的是在幸苦劳作。一些人在撮烂鱼淤泥,一撮箕提到坡上的玉米地里埋做肥料,来年沃土翻开就只见鱼骨小刺了。岸边的乱石滩上常有深浅截栽的残破瓦罐,这是没人去捡的,因为岸边以及低山的居民只会择选合适的鹅卵石与贝壳蚌壳挑回去,加入沙土可垒院墙;高山人家则会利用山上瓦窑的残破玼品镶嵌在泥土之中作为建材,而不会费力从水滩上背回高处。

 

寒假的清晨,应是老家记忆中最美好的享受,站在江边的吊脚露台上放眼望去,晨光初现的峡江一片瑰丽,轻柔飘荡的白纱薄雾更给大江凭添几分风采。鳞波闪闪的江面上,不时有汽笛声声的排舱客轮与拖着煤、粮的柴油货轮穿梭而过,更多的则是被江涛掀得摇摇荡荡的小舢渔船,船头支着的大网似乎比那可怜弱小的船体还大一倍,恰恰是这些渔民,就是我们最离不开的人。那时露台上的木桶里,总是游着一两尾渔民卖的长江乌鱼,当地也称乌棒,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鱼类,可以离岸之后在江沙碎石里折腾翻滚,一直转辗回到水里。它不似鲫鱼鲤鱼草鱼鳙鱼等那般多刺,是当地家家传统必备的小孩食料,烹调家常菜芙蓉鱼片。片得薄薄微卷的洁白乌鱼片,一点猪油再烩进浅淡的玉兰片(实为水发山笋片),旋即大功告成。

 

冬季清晨,凛冽的江风有时很腥,但是再腥也抵不过露台顶上吊着的几块乌蘧蘧的风干腊肉和香肠的香气,顶上的挂钩还挂着竹篮两个,里面是几大盘昨秋的向日葵和被着毛刺和褐皮的板栗与核桃,竹篮闻着倒是没味,但里面的美食吃起来满屋飘香。

 

夜幕降临之后,露台上晚风冰凉,江景也寂寥了不少,不过相比山里的夜晚还是热闹有趣一些。在山上,一到晚间只许呆在屋内,手上还需涂层保湿润泽的马油,窗外一盏古法烧炼的鱼油灯忽闪忽灭,有气无力地照着院里的鸡笼马厩。

 

傍晚渐渐入夜,江面上偶尔看见一艘几十个舱口泛着昏暗橘光的客轮逶迤而过,越行越远最终消失在峡区暮霭沉沉的群山峻岭之中。几只零星竹筏刚从侧峡的支流顺水入江,船娘举着熊熊的照明火把,闪闪地映着她们红彤的面颊,即便远在岸边楼上可看的一清二楚,晚风还会若有若无地送来她们的嬉笑怒骂声。。。

 

祖辈的祖辈,模糊听说是来自湖北孝感,一个久负盛名特产米酒的福地,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天仙配》里牛郎董永真人的地方,遗憾的是那儿的家人早已四下离散,在孝感早已无家可归。作为后辈我虽不知真假,但有点相信,尤其是那源远流长的米酒基因,本人一般不喝酒但却天生极好香甜微酸的醇厚酒酿(川渝称之醪糟),瘾的神奇。

 

三峡老家的这些亲戚们,一般都淳朴木衲不善言辞。最亲近的是我的表姑奶,一位节俭勤劳、仔细贴心的劳动妇女。她晾台上的那几个扣着蛋壳的花盆里,永远种着葱、薄荷之类的食材,栏杆上晒着她煎熬过的中药渣,以期再用。曾经为了给我清热,她冒雨专门去集市买鸭蛋来换下燥火的鸡蛋给我做鸭蛋番茄面。就是这么尽心的亲戚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们一共也没再接触几次。最后一面是在90年代末,我回老家探亲,陪她去医院配眼镜,可验光时她紧张的不停眨眼以致医生很不耐烦,于是我与医生争辩起来,而委屈的她坐在旁边面无表情,干枯的眼中已经淌不出眼泪。小时候,她带我上街,告诉我若是走丢,一定呆在原地,她会来找我;那一次,我在医院里也是这么对她说的。小时候,她走在前面,不必回头手臂往后一伸我就会快赶几步牵住她的手;那一次,我在医院里领着她就诊拿药,跟在后面的她也是这么牵住我手的。

 

 临行的告别是在通往江边的一条集市小街上,那里以前熙熙攘攘人头攒积,而三峡移民几年之后的那时,街道已经冷清到门可罗雀了。90岁的姑奶系着蓝布大围裙,兜着几个熟鸡蛋糯玉米匆匆赶来为我送行,慈爱的脸上表情万分不舍,她的旁边是一阳伞遮挡的巨峰葡萄生意摊,后方是街边萧条的电子游戏机档,这一幕永远地定格在我脑海之中,一个转身,成了永别。

 

如今的我,即便立刻买张机票回三峡以解乡愁,那里的一切都无影无踪了。表姑奶在我出国之后几年就已离世,那条小街以及江边的吊楼早已被涨水百多米的三峡工程解决了,彻底淹没在波澜壮阔的峡江水下。这个世界,有的人有的角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似乎从未来过。

 

至少我会念念不忘的,此情永驻我心。
 

 

所有跟帖: 

波光粼粼映山色,但见水库不见峡。~~~屈原故里从库区搬家了,修得不错,是度假的好地方。 -法眼- 给 法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5:44:04

这些图片不是三峡的:) 走了10几年我还没回过三峡呢。 -白梅格- 给 白梅格 发送悄悄话 白梅格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5:45:30

回去看看吧,现在是另一番景色。估计拉纤的肌肉男纤夫没有了:(,因为航运条件改善了。 -法眼- 给 法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5:51:19

的确淹了不少地方的。 -白梅格- 给 白梅格 发送悄悄话 白梅格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6:42:57

谢谢!高兴你喜欢。。。。 -白梅格- 给 白梅格 发送悄悄话 白梅格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6:38:49

大海,看着心旷神怡! -丁庄秀园- 给 丁庄秀园 发送悄悄话 丁庄秀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6:43:44

好文章! -LWL- 给 LW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6:53:39

赞好文 -gzlady- 给 gzlady 发送悄悄话 gzlad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5/2015 postreply 17:19: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