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能量发生改变的任何原子反应,都涉及在两个所谓量子定态之间的一种完全的跃迁。这些概念带来了因果性描述的进一步放弃,因为光谱定律的解释显然意味着,处于激发态的一个原子,通常具有跃迁到这一个或那一个较低能态发射光子的可能。但是在量子理论中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却迫使我们甚至在这一方面也要放弃。(
假设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接受态矢量的缩减也许最终为引力现象。R和引力的关系
能解释得更显明吗?在这观点的基础上,一个态矢量的坍缩实际上应在何时发生呢?
我应首先指出,甚至在量子引力理论的“更传统的”方法中,在合并广义相对论原
理和量子理论规则时,存在某种严重的技术困难。这些规则(首先在薛定谔方程的表达
式中,动量被重新解释为对位置取微分的方法步骤,参阅332页)根本不能顺应于弯曲空
间��时间几何的观点。我本人的观点是只要引进“相当”大的空间--;时间曲率,
则量子线性叠加的规则就失效。在此处不同态的可能选择的复幅度叠加,正是被实际,
也就是实在发生的,可能选择的概率权重所取代。
所谓“相当大的”曲率是何含义呢?我是指引入的曲率测度达到水平大约为一个引
力子6或更大的尺度。(回忆一下,根据量子理论的规则,电磁场被量子化成单独的称为
“光子”的单位。当场被分解成为它单独的频率,频率v的部分只能以整数个光子出现,
每一光子具有hv的能量。类似的规则应可适用于引力场。)根据量子理论,一个引力子
应是被允许的最小曲率的单位。其想法是,只要到达这个水平,依据U过程的线性叠加的
通常规则在应用到引力子时就被修正,而某种时间不对称的“非线性不稳定性”就出现
。在这一阶段,其中一种选择就脱颖而出,该系统就“跌跌撞撞”地落到这种选择之上
,而不再以复数线性叠加不同选择的形式永远存在下去。也许选择的结果是由机遇造成
,也许在这后面还有更深刻的东西。但是现在,现实已成为这种或那种选择。R步骤就这
么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