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些探索的往往都是老外,对延年益寿比较认真的人。
一些问题:
一:坚持食补为先,补充剂只是在靠食补是达不到剂量的才用,这是最自然的方法。但是为什么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进行食谱,而要吃补充剂呢?
二:berberine有可能杀死肠道益生菌,而且导致维生素B的缺乏。也许有必须补充肠道益生菌。
三:寿命相关指标的改善有多大?是不是寿命相关指标改善越多越好?还是有一最适区域?检测寿命相关指标和常规检查非常重要,前者评价效果,后者了解身体状态和一些副作用,这是科学方法和大妈养生法的重要区别。
四:虽然一些单剂有可能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保健品之间对延年益寿的交互作用,包括正作用和副作用能有多大可能性被发现?正作用可以通过寿命相关指标发现,但副作用有可能超出常规检查和身体感觉。
五:现在普通的延年益寿方法,包括锻炼好像并没有真正提高人的生物学年龄,而是不让更多人早死、活到该活的年龄。都不敢说突破了寿命的天花板。这些补充剂对改善短命的老鼠上功效显著,他们能改善长寿老鼠的寿命吗?对期望寿命较长的亚裔健康人,肯定延年益寿效果小得多,毕竟这些人不容易短命,但能否突破寿命天花板,又能突破多少?现在一些延年益寿药对健康人没用这点还是有道理的,让普通人靠改善生活方式取得部分的延年益寿效果。
六:靠补充剂或者药物延年益寿方法必须要有一个信仰支撑:那就是正常吃喝对寿命改善有限,必须借更强的外力突破自身寿命的天花板,古人也多是这样实践的。
七:我感觉Sinclair就是一个糖尿病人,开滤镜做视频或者模糊视频,没感觉到他现在看上去有多年轻,也没有提供第三方的寿命相关指标和健康指标,他更追求的是经济利益。
风险与补充剂的效果肯定也是相关的,啥效果没有的补充剂也可能副作用也最小。虽然LZ做了很多努力,没有办法穷尽出补充剂的较大的副作用仍然是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长时间才能发现的一些副作用。在现今高昂实验费用和大数据情况下,人连很多单一食物和药品的副作用都搞不清楚,而LZ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需要调节控制的地方太多了:延年益寿、代谢、抗氧化、消炎、营养和矿物质、血脂、血糖和一些特殊的健康问题都要搞定,问题的维度和复杂性要比现在的临床试验复杂得多。当然人们不可能搞清了这些问题后,才吃多种类的补充剂,风险和期望的收益总是并存。
很高兴看到任何人在这个领域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