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中医:探寻经络寒热的真相》

阴虚火旺,阳虚寒盛

就问你这是人话吗?

水为阴,火为阳
水为寒,火为热
水在下,火在上

好了,几套二元对立统一的概念套叠,然后就有了,阴虚火旺,阳虚寒盛。
是人话不,是人话,但寻常人听不懂。为啥呢,因为人为建立壁垒,垄断。

我给你说点人话,上下(结构位置),寒热(代谢效率),

人体有十二经络,三组

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
厥阴少阳=手厥阴少阳+足厥阴少阳=手厥阴+手少阳+足厥阴+足少阳
少阴太阳=手少阴太阳+足少阴太阳=手少阴+手太阳+足少阴+足太阳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先秦两汉 -> 医学 -> 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

阴阳表里两经,虚实相反,寒热相同。
手足同名两经,虚实相反,寒热相反。——方技家,这个明晰的规律亘古没有。

但关系跟名字就暗含了他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这都是经过实际操作验证得出来的结论。口头反驳无效。

也就是

手太阴(实)(寒)=手阳明(虚)(寒)=足太阴(虚)(热)=足阳明(实)(热)
手太阴(虚)(热)=手阳明(实)(热)=足太阴(实)(寒)=足阳明(虚)(寒)

手厥阴(实)(寒)=手少阳(虚)(寒)=足厥阴(虚)(热)+足少阳(实)(热)
手厥阴(虚)(热)=手少阳(实)(热)=足厥阴(实)(寒)=足少阳(虚)(寒)

手少阴(实)(寒)=手太阳(虚)(寒)=足少阴(虚)(热)=足太阳(实)(热)
手少阴(虚)(热)=手太阳(实)(热)=足少阴(实)(寒)=足太阳(虚)(寒)

每组各有一个平和====

所以,虚寒、实寒、虚热、实热,一旦发生,其实是同时发生的。但是证型里竟然这四个是独立的。强哦。

其全组合有

(2+1)^3=27种

三组经络完全符合上下寒热一致的情况,才可以用药

手经全热足经全寒,上热下寒,即,阴虚火旺,1/27,用寒性药物
手经全寒足经全然,上寒下热,即,阳虚寒盛,1/27,用热性药物

然后你会发现药物的寒热是相对于手经而言的。也就是经常有药说,清肺胃热的原因,所以肺胃实则表里,而非脾胃。
但又说脾胃虚弱,是因为足太阴脾跟手阳明胃的虚实相同。
但又说脾胃虚寒,这就是吕腚放苟屁了,脾为阴,胃为阳,阴阳经的虚实寒热不可能同时相同,不论是不是表里关系。

平和体质,只有一种,1/27
其余24种,均为寒热错杂,不能用药物,只能顾此失彼。

这就是中医用药的全部内容,只有2/27种情况才能用药。
这里的任何概念都不是证型,而是结构、物质、状态、功能。

你是不是觉得性味归经能实现寒热错杂的调整,你想多了,我也想过,哈哈,最后发现用药就两字寒热。
温凉呢?温凉只是程度不同,可以通过量,频率,时间来实现。而且过犹不及。

你告诉我,辨证,能辨出来寒热错杂的24种情况是哪种吗?我告诉你,不能。任何辨证法都不能。
只有脉诊能,最初的虚实寒热都是脉象,不是什么证型,为啥要转接一层呢?因为脉诊不是谁都能学的。
这一顿操作,看似打开了牢笼,实则又戴上了枷锁。
如果一个中医,治任何病都是开方子,那么他什么也不会。他的摸脉,就是搞个形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