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伤寒论,麻黄甘温,但是现在写的都是辛温,因为谁都能试出来,

本帖于 2025-07-23 18:38:4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方技家 编辑

生姜辛温,
大枣甘温,
麻黄辛温,

甘入脾,辛入肺,
脾肺同为太阴,他们的寒热相反,
也就是辛温其实就是甘寒,辛凉就是甘温。
但是酸入肝,心包是啥味呢,这就是这个五行理论的问题所在。但他们也不这样讨论。

但经络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不需要讨论药物单独进入哪条经,而是全系统的,手经跟足经的差异性调整。
也就是四气五味也是错的,这些我都试过。也就是五行的理论,我走了两步,走不通。
首先这个系统就很混乱,两个变量,五味,寒热,哪怕假设补齐了心包的味,再就是根本不存在走局部经络的问题,而是全系统的。

再比如,大枣红色的,樱桃红色的,默认都会认为是热的,何况,经典里也是那么写的,外台秘要还总是不让吃枣栗,应当是看作滋腻滞气的发物了。但是我吃大枣跟樱桃并没有不良反应,我身体很敏感,一吃就知道。但很多人吃很多就很容易出问题,有问题也不一定就是偏性的问题,有用量,有不耐受,发物还有有高组胺或高组胺释放剂的问题。所以,尝偏性其实很难的。各人也不同。
再比如,绿茶是凉的,红茶是热的,这些都是直观的认为,可能并非是实际情况,这东西的茶垢让我很不舒服,也没尝试。而且茶文化这么丰富,但是茶不怎么入药,即便白茶入药还需要很多年的,这个陈皮有何区别,费劲而已。这也说明茶就是热的。
再比如,乌梅多用于,热痢疾,其实寒性的药都可以,那为什么都喜欢用乌梅的,文化啊,酸的涩涩的,好像真的就能止住一样,其实都是无稽之谈。

 

仔细说一下这个参考系的问题,

即便不说四气五味这样的复杂参考系,

就说寒热,上下(手足),

我们说的寒凉的药,是清肺胃热的,也就是肺胃是表里,胃是手阳明,也就是手经都热足经都寒,上热下寒,用寒凉药。

但我想重建一个参考系,依据艾灸,假定所有的药物都是热的,药物的作用都是提高代谢效率,那么寒凉的药就是提高足经的代谢效率,温热的药就是提高手经的药物。所以,我在写理论的时候,

把用药的概念总结为手足,而不是寒热,整个一套下来全是结构,没有功能。但理解的时候,就随意了。可以理解为是代谢效率,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因为不论怎么理解,不妨碍理论的可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