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这么看的,再大的大师,只要你不是母语,也难免被人吹毛求疵。

来源: 胡同里的二顺子 2010-12-28 15:16:5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53 bytes)
回答: 钱钟书的英语不好 zt不学王明2010-12-28 05:29:08

中国国人的儒学学术思想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但反过来说,人无完人。记得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在他的《语言学概论》的第一句话就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其实我觉得还有有半句‘语言也是文化的沉积’。英语语言从形成到今天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吧(不是记得对不对)。记得是从口头形式的《贝奥武夫》开始的,这么长的历史,中间又出现了这么多次侵略与被侵略的文化变革,多如牛毛的文学、语言大师出现,让英语这种语言和其逻辑相当复杂,表达方式纷繁复杂。这样,作为非母语使用者,能到钱的程度,已经非常之难。一本像《毛选》这样的书,中间出现一两个不影响意义和宗旨的非母语表达方式,也不鲜见,因为本来老毛写出来就是给中国人看的,就是用的中国的思维逻辑,在西方逻辑上出现空点,是很正常的。此外,这里的高人们都明白,翻译是理解和表达两个部分,可能对于某些source language的意思,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说问题不在于表达,而是理解就出现了分歧,比如笔者提到的那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翻译的争议。看过钱老的翻译论文,我的理解钱老是更倾向于尤金 奈达博士的‘等效论’,强调读者反应,只是钱老归结为‘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笔者的先人是《毛选》翻译的重量级人物,对于长期以来公众的误解,觉得于心不公,我觉得可以理解。至于周对于专家的评论,我也不想评论,只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有个习惯,有意识无意识的用政客的评论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这就误导了专业内人士,特别是刚刚出道的。无论是大师还是一般从业者、爱好者,我们都应该让‘人’走下神坛,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学术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