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语义与文本情境语义寻找矛盾 zt

来源: 不学王明 2012-02-13 19:40: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57 bytes)

语义还原。中国的汉字以形表义,同一个汉字有字典语义(原始语义),更有言外之义,即作者的情感寄托。一般的文本解读,我们更重视的是“沉入词语”去体 悟,很少分析其语义的内部规律或矛盾。语词的语义一般有字典语义和文本情境语义。什么是字典语义?字典语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字典(词典)里面约定俗成的语 义,它是准确的、规范的,具有工具性质,而文本语义是作者带着个人的理解或情感使用的语义,往往超出字典或词典里的规范语义,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体现个 性化。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可以从字典语义与文本情境语义寻找矛盾。你看《桥》这篇课文,一读到这个课题“桥”就值得细细品味,品味后还要分析, “桥”在字典里的释义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显然,课文不像《赵州桥》《中国石拱桥》等字典意义上的“桥”,而有其他内涵,抓住这个问 题,你就会寻找文本情境中的语义。接下来,就得找到与其相关的词句,课文中哪句话体现“桥”的情境语义呢?细读不难发现: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一座山”,一座如此丰厚的山,连着群众的生与死。再看看课题,不就是连着群众生与死的桥吗?此桥,乃生命之桥。你看,此“桥”是作者谈歌遣词的个性化,是超越字典语义的,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除此,还有关键的一处。文中的“揪出”,在词典里的语义是:揭发出;捉拿出来。一般来说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动作也是不雅的,面对坏人或做错事的人才采取此 行为,但这个词偏偏用在高风亮节的老支书身上,从工具性质上来说,这样用词不符合人物身份。然而,在《桥》这篇课文,正是因为“揪出”这一个词语,却蕴含 着个人的心灵密码,作为一位村支书,为何在生命危急时刻,把自己的儿子留下,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这一点,我们在读完全文时才知道。同样,面对自己的儿 子,后面同样有一个描写老支书动作的词语——“推上”,你看,这一“揪”一“推”,面对同一个人(儿子),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这样一分析,看似矛 盾,实际上是作者谈歌遣词的艺术,把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