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二十年前吧,我曾经在半年之内很集中地练习过瑜伽,很喜欢。后来找工作、换工作,连续几次远距离搬家,练习就中断了。期间也找过几个瑜伽馆,包括热瑜伽,都因为感觉不太合适,没有坚持下来。
疫情中开始跑步,最近一年里又加上经常做力量练习,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又越来越觉得缺少点什么。一开始具体是啥还不很明确,后来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我缺少的是集中地、有规律地拉伸。可能也是时机到了,三个月之前发现几乎家门口就有一家瑜伽馆,尝试一段时间感觉不错,于是重拾瑜伽。几个体会和大家分享:
关于流派风格:瑜伽的范围很广,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教法让人眼花缭乱。我二十年前的老师是老派的hatha,现在这个瑜伽馆自我定义为ashtanga-vinyasa。我现在的体会是只要在练习中指导呼吸而且节奏适合自己,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前在别的地方参加过一次瑜伽课,那位老师没有任何呼吸指导,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整个课程像体操训练,那种瑜伽我完全不能适应。有的老师话特别密,各种spiritual信息,我个人也不是很能接受。这个需要慢慢找,也需要运气。一个瑜伽馆里如果有两位甚至三位适合自己的老师,那就很幸运了。
关于运动强度:表面看起来,瑜伽的运动强度可能比低有氧都差很多。但我的体会是,瑜伽的运动强度很特别,不能用简单心率啥的去测量,active stillness也不是随意就可以做好的。如果练习得法,一身汗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那种心神合一地出一身汗的强度,也是很可观的。
关于瑜伽作为一种运动的独特好处:这个每个人感受不同。我前面讲了,一开始我主要是想通过瑜伽拉伸。现在我感觉瑜伽的好处远远大过这个:从练习中,我在逐渐学习更好地、更诚实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一个老师在练习中经常讲这句话:我们做一个体式的时候,从外面看来你的form啥样,这个根本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个体式需要怎样engage自己的身体,在engage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啥感觉,然后通过呼吸能做啥样的调整,再然后每次做相同体式的时候有啥变化没有。她强调的这个learn to perceive我非常受益。我们平时在各种锻炼中强调强度,那个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muscling through这种运动方式应该有counter balance。我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在上瑜伽课的时候,感到那种从内到外的舒展、平和、稳妥的喜悦感。
借此祝大家新年好,快乐健身,积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