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粤人自豪,因为有个说法汉语的古音被粤语保留下来了,还举出不少例子,大家也觉得像模像样的,一边看一边点头。其实有交通的临近地区语言总要互相影响的,不仅是广东,只怕日语韩语里还保留了古汉语的部分发音。不过要说起汉朝人说话唐朝人说话都是什么调的?我想基本还是西安调儿的和洛阳调儿的。近日发现一个小例证,如下。
南北朝时候,南齐有个宰相叫王俭。他出自琅邪王氏,跟王羲之是一家子。王家的人都有很高的文艺修养,在中国的文艺史上颇留了些盛名。王俭也继承了这个基因,喜爱文艺,也喜欢结交骚人雅客。当时的不少名士都给他做幕僚,一时成为佳话。有人见此感叹说:看宰相府上那么多才子,真是一道风景,就好像莲花依偎着绿水一样美。被人这么一比喻,那些才子也都很受用,从此一说起俭府,就说“莲花池”,幕僚也有了个新名儿,叫“莲幕”。
南齐继承着魏晋的风雅,在一片混战中仍努力保留汉文化,所以也修了乐府。俭府座上的才子,就有人以上面的时事写了一首歌叫《相府莲》。古代人写首曲子不容易,一首好歌要唱几个朝代,只是歌词更新,曲子一直不变,就和后来的“词牌”意思是一样的。《相府莲》写得好听,所以曲子一直传到唐朝。
有一首诗,我一说大家就知道了,王维写的《息夫人》:“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首诗就是用的《相府莲》的曲子,不过那个时候这个曲子的名字已经以讹传讹变成《想夫怜》了。那时还讲究诗的内容要和曲名一致,所以王维的诗也是写的女子怀念前老公的故事。
咱们这一回书的主题不是音乐,而是汉语的古音,所以咱们单研究歌名的演变。用什么口音说话,“相府莲”和“想夫怜”发音是一样的?陕西话!那是一模一样(还请陕西同学来给确认一下)。
后来这首歌又传到了日本,《源氏物语》里的夕雾挑逗落叶公主的时候就用琵琶弹了这首曲子,非让公主用琴弹了曲子的结尾。那个时候日本的文艺很多都是从唐朝传过去的,也包括这首歌。不过那个时候,这首歌名再次以讹传讹又变成了《想夫恋》。挑逗之意,也全在歌名上了。
再看这次的歌名演变,一目了然,这曲子肯定是武则天时期传到日本的,因为从“想夫怜”到“想夫恋”,根本就是“贺南”口音嘛!(还请河南同学来给确认一下)。
当然,一个小例子,不足以总结全部。不过说起来南京话怪腔怪调的,跟天津话还挺像,没准就是南齐从洛阳带过去的影响;有人说杭州话和别的江南话一点不像,倒跟河南口音相近,是南宋人带过去的。我只听莫如龙说过杭州话里不说“侬”,说“你”。古音里“尔”就是“你”的音。现在虽然普遍说“你”,但把“儿”还发“倪”的音,似乎只在江南才有?(请全国各地同学来给确认一下)。
还有一个字,“吾”,古音里这个字和“余”、“予”不仅同义,也同音。我记得昆曲里“无”的音是发成“于”的,刚查了一下,原来昆曲里很大一部份要用“中州韵”,是元朝时候就给定下来的。再请河南同学来给说说,现在听昆曲里字的发音,是不是有不少还都挺顺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