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weather.com.cn/2017/12/2811400.shtml
秦岭-淮河一线,本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源奇缺,我国以南北分界线确立了南北供暖分界线,并在苏联的帮助下在秦岭-淮河以北建造了完善的城市供暖系统,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一直延续此传统。
每到取暖季,尤其是南方地区遇到低温雨雪天气时,供暖区室内的温度和舒适度引发了广大尚未集中供暖区域人们的“羡慕嫉妒”——“我们南方人冬天取暖基本靠抖”“南方人取暖靠一身浩然正气”……关于集中供暖,网上有了“北方人嘚瑟、南方人哆嗦”等段子。
南北供暖线从何而来?
两千多年前,“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的齐国大夫名唤晏婴,从鲁国(今山东一带)出使遥远的楚国,到了今天的湖北一带,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道出了南北风土人情的巨大差异。原本,人们对这条历史悠久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并没有什么意见,但因其恰巧是南北集中供暖的“楚河汉界”,近年来,每到寒冬,便备受争议。
这条分界线由何而来?又如何成为未经官方“严格界定”的南北集中供暖线?
目前已知的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最早论述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提出。1908年,张相文在其《新撰地文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里的“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北岭,也多认为是秦岭。
1912年,民国时期教科书《新体中国地理学》出版。这本教科书由于参考了张相文的研究成果,也将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南北的分界:“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
1935年,竺可桢先生在其《中国气候概论》中明确说到秦岭—淮河线。他说:“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
此后,秦岭-淮河线逐渐成为我国公认的南北地理分界线。除了这个“身份”,它还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到上世纪50年代,它又成为南北集体供暖的分界线。
这个链接中有标示图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94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