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c37d40106iot3.html

来源: 又当爹来又当妈 2018-12-13 08:00: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55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又当爹来又当妈 ] 在 2018-12-13 08:02:0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在梅纽因音乐学校

我一直相信我的一生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的,仿佛在冥冥之中有了定数,偶然间,命运之门就会为你打开。当然,命运的垂青也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你必须有被垂青的资本,作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我赴梅纽因音乐学校的经过,各种媒体都有过报道,有一些报纸说,那年梅纽因来中国选拔有前途的音乐天才,一眼选中了我,于是我和另一个中国的“天才琴童”金力一起,被选派到英国梅纽因天才音乐学校留学。事实上这种报道是不准确的,当初梅纽因挑选的两名赴英琴童分别是新疆的陈响和上海的金力,并没有我的名字。陈响人很聪明,琴也拉得好,只是调皮得过了头,去英国后,经常会整出些事情,有一次拿着学校的小提琴从楼梯扶手往下滑,把琴都摔坏了。学校对此很生气,就征求了梅纽因的意见,把他送回了中国,要中国再送一名接替的孩子。文化部把梅纽因听过的小孩子的资料和带子都寄了过去,这次梅纽因挑中了我。

1981年,11岁的我踏上了英伦留学之路。

去梅纽因音乐学校是我第一次出国,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跟在国内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从生活上来说,就少了许多限制。梅纽因音乐学校里边足球场、篮球场和游泳池一应俱全。就是在这里,我迷上了体育。我爱踢球,也爱看球,当时英超及其他欧洲强队的著名球星我能认识一大半儿,谁的身价多少转会费多少也基本背得出来。当然,我对体育的兴趣纯粹是业余爱好,不可能影响到我的艺术生涯。

在这里,小提琴的演奏不单纯是作为一种独奏形式或一件乐器在学,而是要参加很多综合的训练。另外,这里的学校还经常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场面不大,但特别正规,很容易调动人的情绪,每一个参加者都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在里边。

除了音乐之外,我在梅纽因的课程还包括英文、英国文学、化学、物理、历史、图画、戏剧、地理、自然科学等十几门功课,所以在英国的留学不仅仅是小提琴的学习,而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感知西方社会、感受西方文化的过程。在梅纽因,我和大家一起住在学生宿舍,每周要上五天课,每天大约八小时,其中约三个半小时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四个半小时学习音乐知识和练琴。我不知道学校做这样的时间分配是否经过严谨的论证,但这个比例对生性活跃的少年来说是非常合适的。以我为例,在英国的几年,既没感到学习的压力,又没对音乐的练习产生厌烦情绪,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我对二者始终保持了很高的兴趣。

与国内的音乐教育不同,梅纽因音乐学校教学的重点不是基本功的训练,它注重的是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音乐素养、音乐知识的积累。从进入梅纽因音乐学校的第一天起,玛格丽特夫人就成了我的主课老师。玛格丽特对我的最大帮助就是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学方法。当时中国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来自前苏联,对演奏技巧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音乐感觉和音乐风格的重视。玛格丽特接手我以后,几乎不教技巧,每天上课讲的全是音乐风格相关背景之类的知识。每节课上,她给了我曲子,总会告诉我不要光看音符,要先去体会它背后的东西,她还告诉我,有了曲子也不要急着去演奏,要先在脑海里去阅读,形成一种概念,然后再自己感受、练习,最后再回过头来听大师的演奏。这样做的理由是,大师的演奏已经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听早了,会限制自己的发挥,失去演绎的灵感。直到今天,我仍然保留了这个习惯。

玛格丽特总共教了我三年,这期间,我的个人演奏技巧虽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高,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就凸显了出来,而这恰恰是国内学生的弱点。我一直觉得,英国的教学方法和中国的教学方法正好是一个互补,我在童年时接受的这两种不同理念的教育,对我以后的成长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在英国学习的后期,我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表演及比赛机会。1982年秋天,由梅纽因牵头,学校组成了一个印度和中国大陆的巡回演出团。这是我留学英国后得到的第一次在国内公开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过去的老师和家人都看了表演,认为我演奏中的确有了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1983年,我又得到了在伦敦费厄菲尔德艺术中心音乐厅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机会。这次机会本来属于金力,可演出前我们受校长邀请到他位于利兹的家里度假,金力滑雪时不小心扭伤了手腕,(这就是中国器乐老师严格禁止学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红字部分是我加的)他的位置便由我来代替。这次演出的伴奏乐队是英国著名的伦敦皇家交响乐团,据说我是跟他们合作的小提琴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英国《泰晤士报》就此报道说,我的出现很可能打破了英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纪录。演出当天,费厄菲尔德艺术中心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偌大的演出现场可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我的演奏完成后,听众长时间起立鼓掌,我接连谢幕四次,才退入后台。

之后不久,我又参加了在英国海滨城市伏科斯顿举办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大赛,并取得了少年组的第五名,排在我前边的几名选手都来自国内。比赛结束后,我并没有感觉有什么大不了,第五名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名次。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比赛在国内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有人认为派到国外留学的选手比不过在国内学习的选手,说明外国的教育不一定比中国好。当时我对这些不是特别懂,现在想来,我得第五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英国学习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不会给他们太大的压力。遇到大的国际比赛,国内的做法一般是很早就开始集中训练,而英国的老师虽然也会让你准备,但不会做突击提高之类的事情,他们更多时候把比赛看做是对学生的一种检验。尽管比赛成绩不理想,英国教育带给我的自信并没有失去,我深信自己的实力,认为在下一次比赛中,肯定会比这次要好。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比赛成了我在英国参加的最后一次正式大赛,1984年的夏天,学业并没有完成的我和金力就被召回了国内,提前结束了为期八年的留学生涯。

一直到现在,关于我们被召回国的原因还是个谜。

后来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我在那次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成绩,让文化部的人对国外的教育失去了信心;或者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我们算是中国比较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直接受中国驻英大使馆的监管,对于我们这些小留学生也还是有些不成文的纪律的,每逢节假日、周末或放暑假不回国时都应该回使馆。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到最后一两年,因为我们和老师、同学相处得非常好,到了假期我们都会被邀请到他们的家里玩儿,所以就没什么时间回使馆了。当时没意识到,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是导火线之一。使馆的人总见不着我们,就开始担心了。他们一定觉得我们年龄那么小,长期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会让我们忘记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思想上有“西化之嫌”。不管什么原因吧,我觉得当初这种决定还是有些欠妥。

 

“与国内的音乐教育不同,梅纽因音乐学校教学的重点不是基本功的训练,它注重的是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音乐素养、音乐知识的积累。”

所有跟帖: 

嘿,看来俺记忆还可以。谢谢找来史料查证。 -水中捞月- 给 水中捞月 发送悄悄话 水中捞月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8 postreply 08:03: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