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好图 洛仑兹电子论 色散关系 视网膜由杆状细胞和圆锥细胞组成,且分布不均。视网膜中心有一凹斑,称为黄斑,此处全是圆锥细胞,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9f8c201000anz.html

 

sina feb17, 2011: testing stop loss of different segments of longs since feb 3  breakout

科普连载之十二:颜色之谜

(2007-08-27 22:52:38)
标签:

知识/探索

科学

文化

分类: 科技知识
    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条光带,应该是人们对光的认识的最早的突破。后来的实验表明,可见光是庞大的电磁波谱中极为狭小的一段(400nm760nm)。实际上,波长最长的红光与波长最短的紫光在人的感觉上又连接起来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红得发紫。而且各种颜色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连续变化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由三种颜色的光合称,这就是三原色理论。通常将光的三原色选择为红、绿、蓝三色,原因是它们差不多等量混合得到的是白光,而且合成其它常见颜色时,其系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值。理论上可以选择任意三种颜色作为原色。
 
    色视觉与人眼的结构密切相关,可见光通过眼角膜进入眼睛后,经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由杆状细胞和圆锥细胞组成,且分布不均。视网膜中心有一凹斑,称为黄斑,此处全是圆锥细胞,离黄斑越远,圆锥细胞比例越小。杆状细胞主要用来感光,其灵敏度约是圆锥细胞的500倍,而圆锥细胞主要产生色视觉,观察物体的颜色主要靠黄斑和其附近的圆锥细胞。有一种色视觉理论认为,圆锥细胞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含一种色素,分别对应三种原色,对光进行选择吸收,通过神经将信息送到大脑,大脑将这些信息综合处理,得出对颜色的判断。据统计,约有5%的男性与0.8%的女性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色盲(如红绿色盲、全色盲),他们很可能是缺少相应的一种或几种色素。
 
    当然,仅有人眼和大脑的精致结构还不够,还要有外界刺激,也就是要考虑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这就需要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模型。绝大多数物体本身并不发光,它呈现的颜色是由投射到它上面的外来光被反射、透射、散射、吸收的结果。从量子观点看,散射是光子先被吸收,后被发射的两步过程。但是由于量子力学数学结构比较复杂,而且更关键的是对于一般的现象,经典的电磁理论,也就是洛仑兹的电子论就可以给出很好的近似。电子论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在外加电磁场的驱动下做受迫振动,当光的频率与原子固有频率接近时,就会产生共振现象,这就是共振吸收。显然,共振吸收频率与物质结构与组成有关。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会对外来光的频率有选择的吸收,这样,共振吸收改变了散射光的频率组成,吸收较少的光就可以更多的进入人眼,从而产生色视觉。
 
     再来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物体如石头、金属等都不透明,而有些如钻石、玻璃等物质是透明的?这也可以由洛仑兹电子论解释。电磁波谱中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没有本质的区别,计算表明,任何物体在电磁波谱中都有透明区,只不过玻璃等的透明区恰好落在可见光区罢了。对于绝缘体或半导体,有两个透明区:电磁波谱的低频区和高频区。玻璃对红外线是不透明的(塑料或玻璃大棚的温室效应原理),而橡皮在红外线下却是透明的,而在可见光区不透明。对于导体一般只有一个透明区:高频区。比如在X射线的照射下,金属通常都是透明的(X射线探伤原理)。这些性质除了取决于外加入射光的性质(频率、组成)外,只取决于介质自身的性质:折射率、消光系数和电导率(对于铁磁体一般还要考虑磁导率)。
 
        1871
年,英国科学家瑞利从经典电动力学证明,振荡偶极子散射电磁波的辐射强度与入射光的频率四次方成正比。蓝紫光频率约是红光的两倍,散射强度就是红光的16倍左右。瑞利据此解释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个问题。而海水为何是蓝色的这个问题是由印度的拉曼解决的,它并不是从前认为的天空的反射色,而是水分子固有电偶极距在红外线作用下极易振动,这一振动一直延伸到可见光的红橙光区,因此对红橙光也有一定的吸收,每 15m深的水就使红光衰减1/4,因此海水也显蓝色。瑞利和拉曼均获得了诺贝尔奖。 
  
     色光是越拼越白的,但为什么颜料却越涂越黑呢?颜料的三原色等量混合为什么得到的是黑色呢?这个问题还是作为思考题留给读者吧。
 
         100
多年前的那场量子革命至今令人神往不已,因为那是属于年轻人的充满挑战的时代。它将我们从宏观世界带进了精彩的微观领域。那么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微观世界的呢?那么请记住19世纪末的三个年头:1895年、1896年、1897年。这三年的三个大发现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序幕,可以说,这是近代物理的真正源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