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昂内斯发现超导电性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1933年,迈斯纳发现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获诺贝尔奖;1957年,巴丁、库柏、施里弗发表了超导电性的量子理论:BCS理论,获诺贝尔奖;1960年发现超导结的单电子隧道效应,1962年,剑桥年仅22岁的约瑟夫森理论预言在超导隧道结的绝缘层厚度接近1nm时,不仅存在单电子隧道效应,还存在超导电子对:库柏对隧穿的可能。这就是超导约瑟夫森效应。这一效应经实验验证后,迅速扩展到应用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分支科学---超导电子学。约瑟夫森也因此荣获诺贝尔奖。
在超导BCS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就是库柏对。即电子与声子相互作用,在特定条件下,两个电子通过声子产生的引力会大于库仑斥力,从而形成束缚电子对。电子对中两个电子反自旋,且总动量保持守恒,因此不会受到晶格散射阻力的影响。0K时,晶体中的电子在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原理的约束下,依次填入能带,而最后填进去的那一层电子具有的能量叫费米能,这个面叫费米面。在温度T下,费米面附近kT范围内的电子会对晶体的宏观性质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分析费米面是固体物理的重要任务。在超导理论中,由于库柏对中电子反自旋,因此作为一个整体,它是玻色子,不受泡利原理的限制。库柏对在较低温度下可以凝聚在同一个量子态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故可以有比费米面更低的能量,从而形成一个能隙。能隙的形成是超导电性的重要标志。
所谓单电子隧道效应,就是在两块金属之间夹一层绝缘体,在外电压下,电子有一定的概率隧穿绝缘体的势垒(而经典理论认为电子是不可能穿过绝缘体的),形成隧道电流。而超导约瑟夫森效应是指库柏对的隧道效应。理论计算表明,在无电场和磁场的情况下,隧道结上可以存在电流,此即零电压电流效应。著名的A-B效应表明,磁矢势A也是物理实在,它能对波函数的相位进行调制,因此在隧道结上外加磁场可以改变波函数的相位。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电流强度出现了类似于光学单缝衍射那样的变化趋势,称为量子衍射效应。这两个效应统称直流约瑟夫森效应。在隧道结上加一直流电压V,会产生频率为2eV/h的相干电磁波,频率在微波和远红外段,其逆过程,也就是外加一个交变电磁场从而产生直流电流也是可以实现的。这种现象叫交流约瑟夫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