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这上面所花的时间精力,远不及你,惭愧啊,看来你的古文底子也比我好,我开始读很费劲,读多了才渐渐顺了。
我还买了本“王雨三治病法轨”别人推荐的,称“脉学的巅峰之作“ 虽里面还很多没大懂,但对“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治则,印象深刻。书里还对误诊误医,有不少的犀利怒斥,很有意思。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同意,学中医是个苦差事,最忌浮躁急功近利。
所有跟帖:
•
我刚开始也比较注意脉法,我们中医小组没事在一起总摸来摸去的,后来读伤寒,发现伤寒常用脉法就那么十几种,主要是做判断用的,才慢慢转
-lbctymouse-
♀
(335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3:12:20
•
这个“阳盛阴虚”是从脉象,阴阳平衡角度来的。。
-pickshell-
♀
(94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3:57:35
•
望、闻、问、切,切脉是最后一个,倪师说:通过望、闻、问,心里已有大概是判断
-锅沿-
♂
(376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4:22:09
•
说实话,对倪海厦的东西看过但很少哈。
-pickshell-
♀
(299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4:56:34
•
郝万山的伤寒论看了沒感觉,有时间看看胡希恕的。
-锅沿-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34:35
•
以前我对中医连概念都木有,郝万山伤寒论属入门砖吧。
-pickshell-
♀
(466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8:49:16
•
可以听一听郝教授讲座里的关于刘渡舟等几位老先生的经方故事,很有启发。
-lbctymouse-
♀
(0 bytes)
()
07/29/2021 postreply
07:33:03
•
脉诊就是定海针,非常重要的。
-kai2002-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11:25
•
脉法必须得跟师,自学就和自创差不多,太难
-kai2002-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08:53
•
所以呀!不会,以前扫盲的时候学过几个脉,现在早忘了。
-锅沿-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29:56
•
当年我们学校教诊断的老师都不会,私下和老乡喝酒时说都是骗人的。
-kai2002-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8:21:56
•
我现在基本上就用几个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弦细紧缓,总体脉象的有力和无力,其它的真是没啥头脑,自己琢磨不明白,边上也没老师,娄绍昆老
-lbctymouse-
♀
(0 bytes)
()
07/29/2021 postreply
07: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