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伤寒论》Brief description of《Shang Han Lun》

来源: 小鱼001 2020-02-20 20:02:2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294 bytes)

《伤寒论》成书于公元200-210年,由医圣张仲景所著的,时年仲景家族人员素多,可是不到十年间,死亡2/3,伤寒占7/10,于是乎,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平脉辨证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16卷,后世将其搜集整理而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专门记述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的辨证论治,共10卷,记载原文397条,有效方剂112首。

《伤寒论》之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证型,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之作为辨证论治之纲领。但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传变。六经病证又概分为三阴三阳两证,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规律。

1,太阳病,太阳经为膀胱经和小肠经,太阳主一身之表。凡感受六淫之邪,大多首犯太阳,故其为外感热病之最初(早期)阶段。以“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证。又根据病邪轻重和人体正气的强弱,分为表证、里证两类。表证分为中风表虚证,桂枝汤主之;伤寒表实证,麻黄汤主之;里证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2,阳明病,阳明经为胃经和大肠经,阳明主燥,又主津液所生病。邪入阳明,多从燥化,其证多以里热燥实为主,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为提纲证。依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热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征,白虎汤主之;阳明腑实证,以“燥、实、痞、满”为特征,治宜大承气汤类。

3,少阳病, 少阳经为胆经和三焦经,邪入少阳,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又未入阳明之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证,小柴胡汤主之。

4,太阴病,太阴为三阴之表,太阴脾经,喜燥而恶湿。病机为脾阳受损,寒湿内阻,运化失常,其证属里虚寒,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证,宜四逆辈。

5,少阴病,少阴经为心经和肾经,为六经病证当中的后期危重阶段,故少阴病,多死证,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提纲证,本病转归有寒化和热化两种。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热化证为阴血不足、虚火上炎为主。

6,厥阴病,厥阴风木,性条达,主疏泄,易乘脾犯胃,而形成胃热脾寒的上热下寒证,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乌梅丸主之。另又有厥热胜复证,厥为手足逆冷,属寒,若厥胜热,病转危;若热胜厥,病向愈。临证据其表现及成因不同,分为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厥、痰厥等类型。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学会在临证中如何辨证用方和加减用药;可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判断疾病预后,向愈还是转危重。《伤寒论》中的很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杂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