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福学 二 从崔雪莉的自杀说起

来源: 四姑娘山 2019-10-14 17:50: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51 bytes)

 

 

今晨传来消息,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年仅25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颇有研究,他认为自杀是人觉得自己的独特性不再,生活无意义,靠极端行为挣脱。自杀与社会环境关系很大。后面这句非常正确,前面那句倒也未必。崔雪莉已经成名,算得上独特。 

 

日本普通人自杀率高,韩国娱乐圈自杀率高。这可能跟东亚人的人格相关。与美国人比,东亚人更倾向与忍,让,憋着。憋的时间长了,成了病。现在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和一般的忧伤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长期不幸福,走不出自我压抑的阴影,就可能达到病的程度,先是心理上的失衡,然后是生理上的失调。

 

东亚人习惯绕圈子,有话也不说,或者说半句留半句。甚至如恨,也可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韧性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德,但也极大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以后的十年都含着恨,即使幸福来敲门,也会夹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作为文学故事,可以铺排演绎。作为个人生活,却是地雷暗埋。

 

普通人在骤然有事来袭时,第一反应是没有反应,愣在那里,懵了。第二反应各有不同,西方人倾向于立即反击,fuck it,把球打回去。东方人则可能表面继续愣着,心里翻江倒海,无声无息地消解。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庄子的豁达,击缶而歌也被道德礼教所不容。更典型的是石评梅那种,天天到高君宇的坟上遣仇,越遣越仇,泣血而亡。另一类就是林觉民卿卿如晤的意映,悲伤过度,不能自已,积郁而终。

 

那可不可以向西方人学习,干脆一些,立即爆发,打回去?办法似乎简单,其实并不可行。人格这种东西长期铸就,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

 

崔雪莉是明星,与SM公司签约,要遵循公司的规矩。她想谈恋爱,SM不准。她上节目不穿内衣,SM作为惩罚雪藏她。她想干啥,啥就不成。作为个人机遇,崔或许没有典型性。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心上堵着一个梗,如果时间短,是正常的心理起伏,如果时间长,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长期不幸福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有非常大的影响。人生本苦,忧伤难免,重点是避免长期化。这是不幸福学旨在解决的问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