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开始零零星星地跑步,刚开始随便穿了双运动鞋就跑起来了。真正的系统训练是4年前开始的,到现在一共买了9双跑鞋,前几天有人问跑鞋的事,我这儿把我的经历和教训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双跑鞋是Adidas的Climacool,买前没做什么research,就是想买双透气的鞋,这鞋的名字听着挺透气的,就买了。透气倒是真透气,不过这鞋有几个缺点。一个是鞋底的纹路是纵向的,纹路间距较宽,我们这儿林子的路以细石路为主,小石子特容易嵌进去,跑着跑着就觉得鞋底有东西,很不舒服。第二个缺点其实是我自己的错误,网购是没注意鞋号上的W,穿着就觉得窄了点。后来才搞清楚W型是女鞋。跑了没多久,儿子正好需要一双fitness训练的鞋,当时他的脚已经和我的一样的大小了,只是还是窄窄的孩子脚,就把这鞋给了他。
第二双是Saucony的Mirage第三代。吸取了前一双鞋的教训,这次做了不少research。Runner's World网页上有跑鞋数据库,可以根据性别,体重,脚型等选鞋。当时就想着要速度,选了light-weight trainer鞋型。最后选定Mirage 3。当时Mirage 5已经上市,旧型号大减价,130欧的才卖70。说是light-weight trainer,这鞋是真心的轻,每只才180克。鞋头偏宽,非常合我的脚。前脚和后脚的鞋底高差只有4毫米,一般跑鞋都在8到12毫米。低高差对我这种前脚着地的跑者比较合适。总之,我对这双鞋特别满意。它贡献了1200公里的跑程,最后鞋底防磨损的贴料有些都磨穿了才扔了。
第三双,Asics的DS trainer 19,也是双light-weight trainer。买了Mirage 3后,看别人都是两三双鞋轮着穿,就心痒痒的想再买一双。买DS trainer 19有两个原因,一是便宜,这时DS trainer 21刚上市,DS trainer 19从120欧降到75欧。二是看数据,看论坛,都不错。这双鞋贡献了1300多公里的跑程。总结下来,优点是快:鞋底比较硬,吸收路面的反冲力比较少。缺点是前脚比Mirage窄,跑长距离前脚不舒服。
Mirage 3和DS trainer 19还用着呢,我又开始盘算着要买新鞋了。冬天在雪地里跑步,一般的跑鞋比较容易打滑,另外,当时正打算跑trail,所以需要一双trail runner。最后选了Salomon的Speedcross 3。这鞋的最大特点就是鞋底纹路特深,看着像是足球鞋,在雪地里跑真不容易打滑。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窄!第一次穿着它跑山地,下山时路很陡,脚在鞋里往前滑,最后竟然把大脚趾挤出内出血,黑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我基本不用它做跑鞋,而是做登山鞋。德国的传统登山鞋质量非常好,但那叫重啊,一只1.5公斤。Speedcross 3一双才4,5百克。现在,这双鞋虽才走了280多公里,但已攀登了13000多米了。
Mirage 3退役之后,我挑了Nike的Lunarglide 6。这是在Nike的Outlet里偶然看到的,110欧卖56欧。鞋型属Neutral runner。没有突出的优点,但有两个缺点:一是鞋底磨损快,跑了900公里就被我扔了。二是鞋底软,吸收冲击力虽好,但跑不快。平时慢跑用还是可以的。
第6双是DS trainer 19的接班人,没什么说的,选了DS trainer 21。基本和19差不多。买这双时我买了大半号的尺码,以抵消鞋头稍窄的缺点。已跑了950公里了,鞋底磨损已经很明显了,现在主要时快跑时用。
Light-weight trainer优点是轻且快,但练长跑往往要慢跑长跑,为减少对关节的冲击,我决定买双带支撑的鞋。在跑鞋店里试了几双,最后选了Asics的GT2000的第4代。这个型号最大的优点是鞋底抗磨损特好。现在跑了500多公里,鞋底几乎看不出磨损。
第八双没啥好说的。廉价店里的跑鞋,听人说鞋底耐磨,就买了双试试,反正才25欧。结果:一分价钱一分货!才跑了一百多公里,鞋底已经磨的没法看了。
最新这双也是Nike的,Pegasus第32代,也是偶然在outlet里见到的,130欧买42欧!虽然还有鞋穿,想都没多想就买了。跑了100公里下来,暂时觉得还不错,鞋底比Lunarglide的硬,反冲力强,可以用来速度跑。
最后,还有一个买鞋的建议:如果你的体重不是很重(一般来说七十公斤以下),基本上可以不用考虑鞋型。什么Lightweight trainer啦,neutral runner啦,都无所谓。现代跑鞋的材料足够支撑这种冲击力。如果你不准备参加什么比赛,什么半马全马的,那鞋的类型和牌子更无所谓了。